年少的时候对爱情抱有的期待总是那般的美好,海誓山盟,地老天荒,矢志不渝,一生只爱一个人。
慢慢地,才发现爱情早已不再像年少时候那般纯粹。
昨天朋友C说,她现在宁可在网络上跟异性聊天,也不愿意去奔现。
她说,网络上纯聊天单纯一点,最起码别人不图你什么。
当然,除非你一定要动用微信转账功能。
偶然间,她问我,你男朋友呢?
我说……
“也好,这样520他就不用送礼物给你了。”她语气平淡地说。
我问她朋友圈的内容为何是5月18日最适合分手,她说,因为到了5月19日就太刻意了。
我笑了。
昨天跟肖先生吵架了,明确定义上或许不算“吵”,只是我单方面的生气。
生气的原由,本来说好18号去佛山看林俊杰的演唱会,结果没去。
16日的时候,他询问我是否要去看。
我很快的回复了:“你陪我看吗?”
他说,他要陪领导,他也很无奈。
然后,就吵架了。
我说,相比于你的忙碌,你的无暇兼顾,我更生气的是你的不作为。
“你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我问你时,你再来告诉我你去不了,而不是主动跟我说你不能陪我了!”
我并不想把它归结于男女思维的差异。
你只是简单的回复了几句:“工作我也没办法”“那你说要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昨天,18号19点48分,你跟我发消息说:“下班回家了”
此刻悬挂的心,用火冒三丈四个字来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当我质问你为何不去陪领导时,你只是说,改明天了。
而等到你“改明天“三个字的回复前,我却早早地提出了“分手”。
他说,你生气了。21点57分。
然后,再也没有然后。
第二天,11点15分,给我发了一个平时最惯例的表情。
或许作为旁观者而言,生气说分手真的很幼稚。
可能是当时的情绪太激动,或者是积蓄了几天的怨念,再加上上个周末关于另一件事所发生的争执,再久一点,日常点点滴滴的不满,所有这些,在此刻积聚在了一起。
而后,它爆发了,寻找一个突破口。
也许,在那一刻,想分手的心情是真的,不想再继续的决绝也是真的。
所以爱情,为什么不能是一场纯粹的“零和游戏”?
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而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两人对弈,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
又或者,赢家所得比输家所失要多,或者没有输家,结果为“双赢”或“多赢”的“正和游戏”。
而偏偏是,博弈双方虽有一方获胜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得不偿失,可谓没有赢家的“负和游戏”。
可爱情,它不是非黑即白,也很难达到黑白界线清明,而是几乎处于灰色地带。
就好像,明明我很生气,明明我很清楚我们之间的状况。
假如我继续维持着这样一段关系,我就必须要忍受他的性子,包括他在很多事件上的“不作为”。
也包括,哪怕是一个问题,或者是同一个性质的问题,我们当场妥协了,解决了,以后还是要遇到同样类似的问题,再妥协,再解决。
这就是你跟某一个人在一起,都会存在的一种必然性。
深知如此,所以更觉无奈。
在无奈了一整晚的冷静思考与精神的强烈冲突下,尽管我没有找他,也没回复他的任何消息。
只是当我最想找他的时候,我最想跟他说的话,其实并不是关于生气,关于质问,关于委屈,关于妥协。
而是,我想你了。
此时此刻,尽管我难过、无力、几经崩塌,我还是觉得没有什么比先去表达我内心最诚挚的感觉更重要。
争执,然后去寻求一个类似的妥协,早已变得没那么重要。
就好像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吵架后甩门而出,顺手带走了门口的垃圾袋,回家的时候又顺便买了个菜。
有人说,这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没有哪对夫妻不吵架不红脸,重要的是无论如何撕破脸,在对方的心里,你依然是那个最重要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零和思维”和“负和思维”的爱情游戏里,寻找到一个“正和”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