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892120/69787f2bfc256d20.jpg)
01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
放开一切执著
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
归复清静的生活方式
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写于《禅者的初心》背封面
《禅者的初心》是铃木俊隆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景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看完了整本书,书中阐述的大部分禅理其实都是来自我们的实际生活,生活中的例子,生活中的道理,让人渐渐明白,原来禅不是在很远的地方,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的人生亦如禅修。
铃木俊隆,日本曹洞宗禅师,法名祥岳俊隆,生于1905年5月,父亲也是一位禅师。1959年,他迁移至美国旧金山,是日本近代以来最西方最有影响的禅师之一。这本书是由铃木禅师的入室弟子——玛丽安.德比构想出来的,她把铃木禅师每一次参加坐禅的对话录下来,之后把它们整理出来形成初稿。之后,再由铃木禅师的另一位入室弟子——楚蒂.狄克逊负责加工。
就像这本书的出书人所说,类似这种禅心修行的书遍处可见。而在这本书中每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碰触到这个问题——如何才能在修行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保持初心。书中讲述的便是一种古老的的教学法,利用的中介是最简单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情境。它的精神是,学禅的人应该自己教育自己。
贯穿整本书的一个中心便是——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或许有人会说,此书对我无用,我并不算修禅。当我们细品上面那句话的时候,是否会发现,这样的观念不仅适用于禅修,对于我们的人生修行不也同样使用吗?
书中也讲到一句话:“对于禅,我们用不着有深入的了解。哪怕你读过很多禅方面的经典,你也必须用一颗清新的心去读当中的每一句话。”让我想到网络上曾经很有名的一句话:“听过很多的道理,我们依旧过不好我们这一生。”用这本书的思想来解读,人生过得好不好,跟你听过的道理多不多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人生过得好与坏,其实也并不是由你对人生的了解是否深入决定的。重要的是,你的初心是否还在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5892120/701a3de9fb0de720.jpg)
02
本书其实更多的是在告诉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修行,其中就包括如何坐禅,坐禅的姿势,以及坐禅的意义所在。讲清了这些入门的步骤,之后便是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最后一章的内容便是如何去理解佛法。对于学禅的初学者,本书是不错的入门。
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努力的意义在于努力本身”,同样的,学禅的价值在于学禅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体验人生的过程。但是很多人还是会忘记,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去追求,去获得,他在这个过程中想到的是获得的结果,假如结果不是他所预想,他就会觉得不满,愤怒,觉得世界那么大,为何只有他过得不好。比如有人想要做生意,这本是一件好事,一件让一个人力争上游不颓废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思考的事情并不在于当下如何把这件事一滴一点地拉上正轨,思考的却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像某位富豪那样赚那么多,而忽略了当下该走的每一步。结局是什么,可想而知。就像书中所说:“万物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存在于正确的地方,这样就什么问题都不会发生。当我们能够把身与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会跟着恰如其分。”活在当下的一呼一吸之间,便是我们的修行。“做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这就是禅修。在这种修行中,是没有困惑存在的,如果你能确定这样的生活,你就不会有任何的困惑可言。”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又该如何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呢?专注,仅此二字。我们的人生都曾经历过那样的巅峰:每天凌晨两点睡觉,早上五点起来背诵,每天不知疲倦地上九节课,刷题刷到试卷比人高。可是我们就是不会累,甚至觉得越来越兴奋,这就是我们的高三时刻。为何呢?专注。那样的时间,那样的年纪,那样的心境,我们都明白,我们唯有专注于我们当时的当下,才是最好的选择。谁要是在这个过程中分了心,谁就先输了。
越长大,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专注力”越下降了,因而当我们想要像高三那样可以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修行,所谓修行,其实是保持本我。让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里,给自己留有空间,让你的本性可以自由发展,这样子你才能让自己慢慢地成全自己,成就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5892120/85657725655c47d3.jpg)
03
其实学禅,也是像学习一般,让我们在渐渐迷失的路上能够减少迷失的概率,毕竟曾经迷失的,最终人生将尽的时候,我们都是要慢慢找回的,那样子才可以不遗憾。只是,能做到的人毕竟少,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何很多人在老年时回首往事的时候,遗憾总是比成就多。
也许有人会说,人生不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然后去实现吗?没有目标的人生同样会让人充满遗憾?
就像书中所说:“心中的平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什么都不做,真正的平静应该在活动中寻找。”你可以心中有目标,有奋斗对象,但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讲究的就是专注,专注于目标本身,专注于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的过程。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们渐渐看懂事物的变化,渐渐看懂变化的规律,然后一如既往地追求。“只有在没有计较心的情况下,你才是真正在做事。你坐禅,不是为了坐禅以外的目的而坐。”比如,你是一名建筑师,你就做好建筑这件事;你是一名老师,你就教好你的学生;你是一名医生,你就救死扶伤。见此而已。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人生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我们走向彼岸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到达彼岸的本身。”个人认为,若是最终我们能够达成所愿,其实本身收获的是一种结果,一种功德圆满,更重要的,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相信这个过程不容易,所以我们每一步走得兢兢业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得了克制,自律,自爱,甚至放弃,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自修。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迎合任何人,也不需要刻意去讨好任何人,我们需要学会的是正确表达自己,忠于自己,成全自己。任何的迎合,讨好,最终都会导向勉强。这样的情感其实经不起考验的,哪怕一开始接受了,最终也会因为其他的一些事情就瓦解了。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我们都会看不破生死,看不破变迁,看不破冷暖。我们也免不了纠结于生命中那些纷纷扰扰和世事变迁,修行,或者修禅,其实修的也是一颗平常心,一颗初心,放开一切的执着,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看清世界的本质之后,或许我们做不到一下子就放下所有的执着,但是我们或许会慢慢地自修中给自己一个答案。
就像书中所说,“生命本是一场修行,而修的正是一颗心。只有让心安住下来,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起伏。”
大概,最好的人生便是以自己的初心活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