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鲁迅,我们脑中立马出现一个这样的画面:1到2寸长的头发傲然挺立在头上(如果哪天有小朋友不太理解“怒发冲冠”这个词,大概鲁迅的头像是最形象的阐释吧)。他有着睥睨一切的眼神,给人一阵莫名的高傲范,料想若是认真地看着正在犯错的某人,估计都会被他锋利的眼神,胆子都削小好几倍。再加上那一绺浓密得覆盖住上嘴唇的胡须,一个独特的知识分子形象便展现在眼前,让人过目不忘。
自上学以来,关于鲁迅的热议总是不断,但总是褒多于贬。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的眼中他是民国时代的文艺男,是禁欲系男神的鼻祖。
一、文艺男神
我喜欢看小说,总觉得多看点小说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看到电视剧里的女主角追男主角,故意在其面前跌倒,后来在一起这样的剧情套路,我立马想到这不是《白蛇传》的翻版吗?我们都知道,白蛇想认识许仙,看到许仙手上有一把伞,于是自己用仙法变来了雨,让许仙误以为自己“英雄救美”了一把,然后开始有了交集。
看了《西游记》,我开始思考一个团队最好的状态是有最能干的二把手和信念最强的一把手。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他的本领是最大的;而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总是负责着人心稳定,为此不时给团队的三上思想教育课。
于是我看了很多小说,余华的《活着》、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莫言的《红高粱》、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小说的世界里里穿穿梭梭,认识了一群有着不同生活轨迹,命运不一的主角们。
但如果要说最喜欢的作家,我最喜欢的要数鲁迅了。《阿Q正传》、《药》、《伤逝》、《在酒楼上》等这些都诠释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初次看它们的时候,我总会为主角们的愚蠢行径感到好笑,但是看完了的时候,我笑着愤怒了、或是哭了或是笑不出来了。比如我会笑阿Q死到临头了,还想着画押时要把圆画圆点,但阿Q终被砍了头,要死的时候,一群人却当成看热闹,心里又别有一番滋味。这大概就是鲁迅小说的魅力:总喜用调侃、幽默的方式鞭辟入里地将最残忍地现实放到大众的眼前来,让人笑着哭了。
他恰如长了一双鹰眼,极力洞察着整个民族。他还是一位先知,还总是能预见我们的未来。

那年新闻里,老是报道有老人在路上摔倒却讹诈恩人的消息。乘着这股风,学校组织了辩论大赛,题目是《有老奶奶在路上摔倒了,要不要扶》,我所在的小组,作为反方开始了辩论。
正方一再以人情味,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呼唤爱,我方均以新闻的事实为依据加以回击。几个来回过后,谁也没能占得上风。就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鲁迅的《药》,想到这里边有某种相似的联系。场上,我慷慨激昂地辩驳:
几十年前,鲁迅写下了《药》,药是真正的药吗?不,不是真正的药,而是呼吁革命者应该给全国的老百姓做一次民主和科学的启蒙,这才是救国真正的药。我们都知道《药》中的革命烈士是夏瑜,而夏瑜的原型是秋瑾。当秋瑾们用自己的鲜血意图要维护国民的时候,当时的国民竟愚昧到用他们的血做偏方治有问题的肺。恩人要救我们,我们却用馒头蘸他们的鲜血做药引子。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我们的国人。现在有奶奶伤了,躺在路中间,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去上前救,今天的我们也许并不冷漠,并不是不提倡乐于助人,但是我们不敢保证被救的人不是那群受了恩惠却还要再“吸血”的人呀!所以,我方选择不扶。但为了表现我们对世界充满爱,我们会选择用路边的电话远远的给120告知一下。
待我讲完后,一下就使得比赛的天秤倾斜于我们,辩友们感慨我拔高立意的思路,我却在心里暗自感谢有先知能力的鲁迅。
二、禁欲系男神
我们都以为鲁迅是一个只会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愤青,毛泽东也评价他有着最硬的骨头。男男女女的烟火之气,高傲的迅哥儿至少是不会付诸笔端的。就在我没看他的小说《伤逝》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伤逝》讲的是一场自由恋爱的悲剧。女主角子君喜欢上男主角涓生,但是子君的家人并不同意并以断绝亲子关系为要挟,但是子君一意独行,认为“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于是和涓生同居进了一个小胡同内。然未来的几个月内后,由于物质的匮乏,子君完全由进步女青年变成了一个可以为了几只小油鸡和他人争争吵吵的怨妇。这使得涓生变得冷漠,最后把子君逼向死路,而涓生在后悔和谴责中度日的故事。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关于这个小说,我们可以说这是对易卜生《娜拉出走》的回应,再前卫的觉醒,如果没有物质基础做支撑,结局依旧是一场悲剧;我们也可以解释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而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在褪去最初的欢喜后,缺少生长,最后被时代埋葬。对于这两种说法,或许这只是对爱情规律的一种抽象解读,于你,于我,于所有人都是行得通的。但如果单从鲁迅的爱情讲起,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反省了,一种自我谴责了。在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一个“禁欲系”男神鼻祖。
我们知道鲁迅处在一个新与旧搭界的时代,男女的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当时时代应该遵循的规矩,谁越了规矩,都是要受到舆论的。但鲁迅是谁?他是时代的战士,是反封建的闯将,怎么会喜欢像朱安这样一个守旧、庸常的女人。可最终为了母亲还是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娶了朱安。
鲁迅说:朱安是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于爱情,是自己所不知道的。依照鲁迅的意思:既然是礼物,我可以接受,但怎么处理还是我自己说了算。这么说,鲁迅确实是个实打实的渣男,不喜欢就不要娶呀,还把人当礼物,这样对朱安也太不公平了。
生长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骄傲地对自己说,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鲁迅生长的时代,谈恋爱自由是何等的艰难。不止是鲁迅、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无一不受到旧式婚姻的折磨。一边在精神上信仰着科学和民主,一边在现实中蚕食着封建社会遗留的恶果。朱安痛苦,鲁迅何尝不痛苦。
和朱安结婚的时候,鲁迅已经有了25岁,新婚之夜如果他想与朱安行夫妻之实,恐怕也没什么不可以吧。毕竟是拜过堂的夫妻,现在又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多么好温存的时刻。但是鲁迅没有。结婚的第二天,鲁迅就搬到了母亲的房间。至此,十几年来,即便两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从来没有同过房,更别说同床了。不管是放到过去还是现在,有几个男人可以真正做到?要都有鲁迅这般耐力,幼儿园的小女孩大概还不会知道,不能单独和哥哥、叔叔在一起的警告了吧!

好在后来许广平撬开了鲁迅的心扉,用一封封信撩开了鲁迅紧紧锁闭的大门。轰动一时的“师生恋”,是许广平以脑残粉般的执着,让中年的鲁迅放下了担忧和顾虑,开始了一段轰动全国的恋爱(相信这种轰动在当时不亚于谢霆锋和王菲)。现在的小年轻动辄在车上、公园里、马路上亲亲我我,新闻也时不时爆出因一夜情产生矛盾,最终酿出悲剧的事情。而这对乱世中的红颜知己,在相恋两年后才开始真正的同居,这样的恋爱战线拉得实在够长。最终两人恩爱有加的在一起携手共渡了十年。鲁和许再一次证明了《春娇和志明》中志明所讲的:我们有的是时间,有些事不能一次性做完。是的,爱情中所有美好的事情,我们只能期许它一步一步发展,这样的爱情之花才会绽放得更持久。
即便后来许和鲁在一起后,为了不让朱安受到旁人的奚落,不像子君一样陨落,鲁迅一直没和朱安离婚,也没赶她回娘家,而是长期供养着他。这点浪漫派的徐志摩可就真比不上了。当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坠入爱河,她的原配张幼仪怀着他的孩子来找他时,徐一脸决绝地告诉张: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处理吧。然后自己就把张撇下,去追求爱情了。
拿《伤逝》和鲁迅的爱情一对比,我们便很容易联想到,这里前后期的子君对应的不正是许广平和朱安吗?前期的子君是潮流的、时尚的、思想前卫的,这和许广平多像;后期的子君是普通的、平庸的,这不正是朱安的化身吗?当子君香消玉殒的时候,涓生在忏悔和痛苦中过日子,这不正是鲁迅内心深处对朱安的谴责和反思中所积累的原始情感吗?
最后我想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名词来形容爱情路上的鲁迅,那一定是“禁欲系”再适合不过了。

而姑娘们,大概都应该找这样美好的男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