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磐九仙山

作者: 陈旭山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16:22 被阅读455次

    1、

    铜陵镇有两个风景区,一个风动石景区,另一个九仙山景区,一东一西,犹如哑铃的两端。《铜山志》说,九仙山是铜山城龙脉的源头。黄道周在《铜山石室记》明确说:“铜城之西为石室山,是宗龙之经首。”

    九仙山上巨石层垒,古榕参天,许多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印记,应该说,铜山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军事大多和此山有关。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导游总是先带游客到九仙山游览,然后才到风动石景区。几十年来,九仙山景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现在游客基本上很少上九仙山了。

    这几年,因为大规模重建恩波寺,一条上山道被封住堵死,另一条上山道被设计成必须经过恩波寺。那天,我再次故地重游,在恩波寺内上山入口处,庙方建了一座小木屋,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向游客收费。我想,九仙山是文化积淀非常厚重的公共资源,应该由政府修缮和管理。

    沿着山道拾级而上,白石护栏的山腰甬道裂开长长的缝隙,年久失修,有塌陷的危险。巨大的榕树遮天蔽日,盘根错节紧紧吸附在峭壁上,根部的吊牌写着:

    “榕树,树龄400年。”

    壁立岩面是嘉靖初年福建右参政蔡潮的题刻“宦海恩波”,在其琢磨的平面旁边有漫漶不清的字迹,那是更早的题刻,已经不可考了。山上共有几十处石刻,多数是明末清初留下来的。入清以后的题刻基本没有,因为没有地方可以镌刻了。

    巨石间的缝隙被挖凿砌成陡峭的石阶,小心翼翼爬上去,就到了九仙石室,黄道周说:“安石五盘,开玉三函。”

    五块巨石错落斜搭,构成几个不规则的空间,人们顺势搭盖,供奉佛祖神灵,其中一间命名九仙石室,供奉莆田九鲤湖仙。可是在简单的供桌上,我看到的却是玻璃罩里端坐着五位小小的塑像,为什么不是九位呢?百思不得其解。石室外面一块花岗岩被粗粗雕刻成鲤鱼模样,寓意驾鲤成仙,九仙山因此而得名。

    不久前,我带着疑问去了一趟九鲤湖。我们下了高速,在弯曲的山路盘旋了半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九鲤湖其实是一条山溪,截取宽阔和有落差的部分建成一座公园,两边木栈道沿着溪边穿行,石拱桥横跨两岸,寺庙依山而建,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就是九鲤湖仙祖庙,供奉九位兄弟的塑像。相传汉代九位兄弟因避乱到此地定居,他们制药炼丹,为民治病,保佑百姓身体健康,后来驾鲤鱼上天成仙。九鲤湖是旅游景点,香火自然兴旺,实际上,那是游客顺路烧香祈祷平安,不是山民香客专程上香。

    2、

    九仙山上的每个石室,我都转了一圈,所到之处,冷冷清清,只看到一位中年女人提着供品慢悠悠下山去了,没有发现其他人。空荡荡的狭小空间,寂寞中隐隐有宗教的森严,阴冷的空气中,散发出厚重而久远的信息。

    六百多年前,铜山建城之初,朝廷调兴化府兵戍守铜山所城,为了安定军心,允许携家带口,这是军事编制的移民。兴化府就是今天的莆田市,先民们从当地妈祖庙分灵香火建天后宫,保佑出行平安,又从九鲤湖仙公庙分灵香火在九仙山上建庙,保佑身体健康。

    几百年过去了,妈祖庙香火兴旺,子庙衍生,单是铜陵镇就有四座。可是九鲤湖仙庙仍然蜗居在九仙山顶上的石室里,局促狭小,其格局似乎就是六百多年前的模样,香火稀薄,更别说分灵了。

    九仙山上的其他石室都供奉佛祖菩萨,我没有看到九鲤湖仙塑像,对于拜拜,我不懂不敢乱说话。但是山上的香火不旺确是事实,这很可能和位置有关。山虽然不高,但对于喜欢烧香的上年纪女人来说,毕竟不易。而且,半山腰有规模更大的恩波寺,分流了大半客源。还有一个原因是南门海边的真君宫,奉祀保生大帝,专门保佑健康,还配有药签处方,更为便捷。

    九仙山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少室山,对面的大伯公山命名为太室山,这在黄道周《铜山石室记》有明确记载,说明二室的名称在黄道周之前就有了,这是南少林在铜山存在的珍贵证据。

    南少林起源于莆田九莲山,明朝正德年间,铜山先民在九仙山南麓建恩波寺。因其地形酷似嵩山少林寺,以少室、太室命名九仙山和大伯公山,希望发扬少林寺的尚武传统,同时也传播了佛教文化。

    铜山城本是军事要塞,居民皆为军籍,在冷兵器时代,崇尚武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去过河南嵩山少林寺,在景区眺望了一番,其双峰对峙,山坳建庙,和九仙山有神似之处。九仙山南麓的地形是河南嵩山地区的缩小版。

    3、

    九仙山北面的澳雅头港是当年的铜山水寨,所以九仙山也称为水寨大山。明初在此设铜山水寨钦依把总署,铜山水寨在历史上是闽海五大水寨之一。

    早在嘉靖十五年(1536),远在福清的镇东卫指挥吴文,在铜山备战抗倭有功,升任钦差总督,铜山水寨官兵为他设立了惠政碑。石壁上的文字大概是铜山抗倭的最早记载。

    从那时候起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统一台湾的一百五十年间,是铜山硝烟四起的年代。铜山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而不是大陆。对于铜山安全起作用的更多是水师将士,而不是铜山城的陆军官兵。明朝中期以后,水寨扩大了规模,从西门澳到后澳一带,都是水师营寨的区域。

    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廷建立了游兵制度,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那时铜山水师管辖北至龙海,南到诏安的水域。铜山水师巡弋海疆,远达澎湖列岛,他们和倭寇、海贼、外国入侵者作战,反复拼杀,争夺海疆,付出了巨大牺牲。

    许多悲壮的故事没有流传,许多记载语焉不详。我翻阅了民国版《东山县志》,《名宦》一节总共收录十四位历史功臣,其中十三位是军事人物,有的为保卫铜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不包括广为流传的曾在九仙山水操台指点江山的戚继光和郑成功。

    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十六日,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在九仙山上宴请东征澎湖倭寇凯旋归来的铜山水寨官兵,作《横海歌》并勒于石,气势豪迈。这是铜山游兵主动出击,在澎湖消灭倭寇,对澎湖群岛进行有效管理的例证。

    94版《东山县志》还记载:“明万历初年,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到南澳盘查外国船,获甘薯(俗称番薯),带交张塘村农民育苗种植。”番薯就是地瓜,原来东山是地瓜引种和传播的始发地。

    4、

    那个时代的九仙山,施德政形容它“左麾右指石可鞭,叱咤风霆动九天。”

    永历二年(1648),郑成功大队人马进驻铜山,接管东山全岛,以此作为抗清根据地。郑成功部下洪旭等43人集资白银三百多两,修缮九仙山。

    大约这个时候,一个神秘人物来到东山岛,他就是道宗禅师。道宗俗姓张,平和县小溪人,在铜山一直生活到康熙三年(1664)迁界为止,据说道宗多数时间在九仙山隐居。

    九仙山上有六七处石刻都是道宗的手迹,如“燕泉”“障净光纯”“必喘”“仙道皈宗”等。永历六年(1652)的碑刻《仙峤记言》记录了出资修缮九仙山的芳名,“长林开士道宗”的名字赫然在列。

    道宗在苦菜寺旁边修建长林寺,而长林寺属于南少林的分支。多数学者认为,道宗是天地会的创立者。漳州学者曾五岳认定,天地会为道宗禅师在顺治八年(1651)于东山长林寺创立。

    道宗和郑成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结义兄弟带领义军投靠郑成功,其结果不得善终。郑成功不善招贤纳士,没有团结南明大臣。就在郑成功大部队进驻铜山的永历二年,南明大臣路振飞也来到铜山,他或许和郑成功见过面,会谈无果,可能不欢而散。路振飞最终没能留下来,只在风动石留下“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的石刻,就南下广东了。后来,郑成功的得力大将施琅降清,也是一个明证。

    郑成功的部队本质是水师,不善陆战,这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大陆有所作为。他以铜山为根据地,可是铜山也无法久居,他只能把目光投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岛。

    郑成功如果不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如果不接受南明皇帝的册封,那么,在清政府看来,郑成功不过是令人头疼的大倭寇而已。

    这一切,隐居在九仙山的道宗肯定看得很明白。

    宗教从来没有真正超然出世,总是在适当的时刻悄然入世。

    道宗站在九仙山上,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惆怅景象,他深深感到势孤力薄,无力公开对抗。他决定建立秘密组织,决心世世代代与清廷为敌,经过多年努力,遂于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二十五日,在诏安官陂高溪庙聚集残余部众和佛教门徒,歃血盟誓,正式建立天地会秘密组织。

    5、

    其实,这些都是我的遥想,以我的理解去揣测古人。我坚信道宗在九仙山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以后,才做出了建立天地会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想起这些,不禁对九仙山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从铜山出师收复台湾。此后,东南海防体系逐渐完善和发展,以九仙山为依托的铜山军事地位逐渐减弱,军事编制随之缩小,海防重心移到广东南澳岛。

    山上有一座两层小楼,上下两间,低矮狭小,抗战期间修建,称为建国楼,是当时县长楼胜利办公和住宿的地方。我站在狭窄的阳台上,视野非常开阔,遥想当年战火纷飞,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当年位于城里的县政府所在地被日军飞机炸毁,九仙山下的恩波寺被征用为县政府,九仙山一度成为东山岛的政治中心。

    铜山石室也被改名为“抗战纪念亭”,石室门口竖有“抗战纪念亭记”石碑,碑记由县长楼胜利撰写,记载东山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

    我登上九仙山最高点,站在“瑶台仙峤”巨石上,放眼俯瞰,古代的铜山城演变为滨海小城,密集的民居,拔地而起的高楼,繁忙的东山港,网箱鱼排密布的东山湾,到处是一片宁静的和平气象。

    当年黄道周来到这里,看到“苔藓砠砾,皆侵墨光”,虽然现在九仙山不至于苔藓密布,瓦砾遍地,但也不见鼎盛时期的荣光。

    黄道周说:“夫隐显,地也,废兴,时也。”黄道周认为,隐藏或显露,和地利有关,废弃或兴起,与天时有关。黄道周从九仙山的荒芜看到了天道轮回和人事浮沉。而我从九仙山的冷清,感受到它的衰落。

    这么重要的一座山,现在却人迹稀少,范围大大缩小了。山的东边山坡被渔具厂占据,西坡是气象台的地盘,那里大概是当年施德政宴请水寨官兵的地方,而南面被恩波寺拦腰挡住。九仙山景区大半被分割了,只剩中间部分可供游览。

    我想,九仙山是东山岛上的名山,它应当扩建成为一座有厚重历史积淀的公园,供市民缅怀凭吊。应如《论语》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废者,兴之兆也。九仙山的再次崛起,应该为时不远。

            2017121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林梅英:陈老师做的这件事有意义!
        陈旭山:@东山掌柜 是!准备就这事,在政协做个提案!
      • 9a485983d2cf:不错,看山是山,一旦有了历史味道,这山就值得玩味了。:+1:
        陈旭山:@雨云_fb00 谢谢评读👍
      • 静夜孤灯:没想到其中有很多历史渊源,铜陵镇,安徽有个铜陵市全国有名,铜矿,拜读
        陈旭山:@静夜孤灯 谢谢评读☕
      • 一夜春风cf:呼吁的人多了,必然会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夜春风cf:@陈旭山 不客气啦
        陈旭山:@一夜春风cf 但愿如此,谢谢评读☕
      • 了不起的李二:果然脑子里如果没点东西游山玩水也会很无趣
        陈旭山:@了不起的李二 东南海疆,都有一段沉重的历史。
      • 59860e5fd893:有着厚重历史的九仙山没有重视起来,有点可惜。
        陈旭山:@落叶听秋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有关部门重视。

      本文标题:风雨如磐九仙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tu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