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古装剧中,
都有主角有意无意犯事儿,
被满城通缉的情景。
打眼一看,
没毛病,
一张手绘大头照,
加上一段文字描述,
这和今天应聘时带的简历没差嘛。
可仔细一样,
问题来了。
且不说古代画师是否有这水平,
能把人画的这么像,
就算画出来了,
逃犯也不傻啊,
人家难道不会化妆易容吗?
影视剧中这种靠大头贴抓法人的法儿,
应该是不靠谱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要说通缉令,
我国古代还是有的,
甚至在纸张出现之前就有了。
在甘肃省肩水金关遗址中,
出土了现今的最早的一份通缉令。
这份通缉令作于汉代,
是写在竹简上的。
这份通缉令,
名为《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
它通缉的是一个叫「丽戎」的女人。
这女人与广陵厉王刘胥有关系,
刘胥是汉武帝的四儿子,
因为不满汉宣帝主政,
就花钱请女巫诅咒汉宣帝,
结果被发现了,
后果很严重。
自个儿被赐死了不说,
连带着身边亲近的人也都遭了秧。
这篇简牍前半部分介绍了逃犯的大致信息,
如:
「外人,一名丽戎,字中夫,
前太子守观奴婴齐妻」
而后描述了一下「丽戎」的成长经历,
又描写了一下她的长相:
「为人:中状,黄色,小头,黑发,隋(椭)面,拘颐,常戚额,如颛状,身小长,托瘦少言。」
她中等个子,肤色黄色,头小,黑色头发,椭圆形的脸盘,下颚如狗形,经常皱着眉头,身微曲,体型瘦长,很少讲话。
各位,脑补出这女人长啥样了吗?
反正我脑子里是一抹黑,
读史的时候,
总是能读到一个案子牵连了几千几百人云云,
比如刘胥他爹汉武帝,
最出名的那个「巫蛊之祸」,
据说就牵连了上万人。
这样看来,
应该也不是皇帝故意如此,
那时候各基层执法机关,
就凭着这么抽象的公文抓人,
不误抓也难啊!
更有意思的是,
在内蒙古自治区甲渠候官遗址中,
还出土了这份简牍的另一个复本,
这意味着这份文件的确符合「通缉」这个属性,
是在全国范围内层层下发的。
简牍最后的文字也记载了下发的情况。
影视剧中出现的那种带画像的通缉令,
原型是起源于唐代的「海捕文书」。
这类文书中往往配有画像,
被称为「画影图形」。
至于这画像画的像不像……
这种文书有时效性,
还要贴在城墙上整日风吹日晒,
实在没有什么实物保存下来,
不过我们可以推理,
画的像的可能性,
几乎为零。
那时候识字的人都找不到几个,
更别说会画画的了。
少数几个画的好的,
也都被招到宫里画宫女去了。
那这种文书上画像的意义何在呢?
我认为最大的用处是,
画像可以绕过文字传递信息。
前文提到,
那时候基本没几个识字的人,
文字描述写的再生动,
也没几个人能看懂。
像电视剧里那样找人念,
那就更玄幻了,
念一遍两遍可以,
念给全城人听?
还是快洗洗睡吧。
有了画像就简单多了,
不用画得像,
把特点画出来就足够了。
比如某人左脸长了个痦子,
那就在一张抽象的脸上,
大大点一个墨点,
这个特点基本也就表达清楚了。
比如朱元璋,
他就被发文书「海捕」过,
偏偏他又长了一张如此有特色的,
鞋拔子脸,
实在太好认了啊有木有!
于是只能被迫流落到皇觉寺,
当和尚去了。
无论如何,
古代通缉令的效率还是有限的,
不过通缉令也并不是古人最主要的缉逃手段,
大部分情况下,
犯人想躲都没地儿躲。
古人的户籍制度实在太严格了,
乡里乡亲来来回回那几张老脸,
突然闯来一个生人,
就算不是逃犯,
按规矩也得上报。
基本没啥可能到处跑,
要出远门得官府发的文书才能成行。
要出国?
那更不得了,
去西天取经这种高大上的理由都不行。
玄奘当年就因为偷渡去印度而被通缉,
取经回国时不得不先在境外等了半年多,
给唐太宗写了好几封巴结讨好的信,
等皇帝把他的通缉令取消了,
才敢风风光光进京。
那时候他回国的事儿早已无人不知了,
这才出现史书里记载的,
长安人民夹道欢迎的情景。
所以啊,
影视剧中的那些通缉令,
大家看看乐呵乐呵就好。
那些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真按史实来,
出门五十里就能被人民群众扭送归案。
海捕文书?
他们还真排不上号。
真上了通缉令的,
比如梁山一百零八好汉,
你见他们哪一个,
是因为通缉令,
被扭送归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