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提前准备,幼儿园入园焦虑,我不想要

提前准备,幼儿园入园焦虑,我不想要

作者: 噗噗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9-15 05:28 被阅读0次

噗噗已经入园了,也正是托她入园的福,我才有时间在这里敲字。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也体验了一遭孩子入园。

关于幼儿园入园,我从前年就开始思考,噗噗入园最重要的准备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孩子上幼儿园的本质是什么?因为只有知道了上幼儿园这件事的本质,才能去做相应的准备。一件事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去做的相应对策肯定也不是完全合适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去上幼儿园的本质

孩子去上幼儿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属于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一部分。那么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什么是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它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是孩子早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社会化等内容。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与他人建立关系能力的发展,社会化也就是成为集体或团体成员的过程等几部分都属于社会性与情感发展。

去上幼儿园本质上就是需要孩子能够与老师和小朋友建立关系并维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伤心知道自己伤心,如果开心知道自己开心等有一定的情绪认知能力(宝宝入园年龄一般还太小,一般还不到合理表达情绪等情绪管理的程度);也能够意识到自己成为集体的一分子。

图片来自网络

知道了本质,再去做准备,就会有的放矢。入园准备有哪些呢?

固定玩伴:与其他孩子建立关系

小孩子有一个固定玩伴非常重要,因为到幼儿园以后,要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情况,就是突然间有了很多小伙伴儿。其实,一般情况下,家长也都认识到孩子有个朋友非常重要,我闺蜜就好几次跟我说了她的烦恼,“宝宝没有一起玩的伙伴”。但在入园准备上,可能一般不会联想到。

这种心情我太理解了,因为噗噗小时候,我也非常烦恼怎么给她找个好朋友。在小区里,看到年龄合适的小朋友,我这种社交恐惧症患者都硬着头皮去打招呼,找话题聊。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下楼的电梯里,进来一个小姐姐,问她妈妈:“为什么没有下雪?” 因为当时是夏天。就这样,噗噗有了一个固定的朋友。

可能有家长会有疑问,如果我家有兄弟姐妹属不属于这里说的固定玩伴?我的理解是,家里有兄弟姐妹肯定会好一些。但是在家庭之外结交朋友,可能社交意味更多一层,因为是从陌生人到结识到熟悉等一系列过程。

现在回过头去看,小姐姐的作用非常大。正是因为有了和小姐姐成为朋友的经验,噗噗后来再去结交新的小朋友,主动了许多,也更加自信,不害怕对方拒绝,社交技巧也发展了非常多。比方,她慢慢学着怎么处理冲突。

关于结交新朋友,我曾经写过文章,点击这里:2-12岁,发起同伴交往结交新朋友的策略

图片来自网络

处理冲突的能力

之前很多家长都说过一个问题: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是因为在学校,和小朋友相处地不愉快。冲突解决能力,是孩子在上幼儿园时,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以,在做入园准备的时候,也不妨多和孩子演练一下如果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可以怎么更好地去解决。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上面“固定玩伴”的重要性,因为在和朋友相处过程中,一定会有冲突,这种真实场景中的学习,是孩子进步的最好时机。

处理冲突的能力,包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轮流与等待、寻求帮助、在帮助下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同意某种解决方案等。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感受“我很伤心,你/他拿走了我的玩具”;需求“我想自己一个人先玩儿,等一会儿再和你玩儿”“我先拿到的,我先玩儿,我们轮流玩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属于情绪管理的内容,因为处理冲突是比较“高段位”的综合性能力事件,所以会用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孩子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最起码他自己心里会舒服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

轮流与等待:知道和小朋友一起玩需要轮流与等待,这是基本的社交技巧,也需要不断地练习。很多冲突都发生在两个人都抢着玩的情况下,当然这也和孩子的发展阶段有关。孩子的世界就是“当下”两个字,和他说等待一分钟,对于孩子来讲也是煎熬,因为不明白一分钟的含义。

关于轮流与等待,我以前在“分享”的话题里谈到过,请点击这里:让孩子学会分享,面对不爱分享的孩子怎么办?

寻求帮助:和小朋友有矛盾有冲突,知道向大人求助解决,这一点对于小宝宝很重要。当然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更倾向于引导孩子自己去看清自己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有的宝宝,在委屈的情况下,会自己偷偷抹眼泪或者趴在地板上表示抗议,其实都是还没有学会怎么向成年人寻求帮助。如果是这样的孩子,可以重复地告诉他,“你很伤心难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下一次你可以找妈妈/阿姨/老师帮助你。因为有时候我们没有及时看到,如果你来找我,我可以第一时间帮助你处理。”

在帮助下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同意某种解决方案:有冲突矛盾,大人帮着调解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我想玩颜料”;或者是在大人提出某种方案后,表示自己是否同意“我不想玩拼图”。

关于处理冲突还有很多,但是这几点,是比较基本的,孩子在入园前,可以先优先培养这几点。

关于冲突处理,我以前写过文章,点击这里:案例分析|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记录,强烈情绪的案例分析以及怎样培养孩子拥有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与其他成年人建立关系

孩子上幼儿园,除了要和小朋友相处,也要和老师相处。孩子上过幼儿园的朋友,很多都提过一件事,就是多带着孩子去和其他成年人玩儿,多次接触熟悉后,试着慢慢离开几分钟,让孩子适应离开主要照顾人的情况。当然,这里的其他成年人,是你非常信任的人,比方你的闺蜜。让孩子熟悉和其他成年人互动的经历,他会将这些经验,迁移应用到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

噗噗就是和小姐姐的妈妈还有其他阿姨的多次相处中,慢慢学会了怎么和家庭以外的人员互动。这种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和老师的相处会有很大的好处。

图片来自网络

社会化意识

社会化就是成为集体或团体成员的过程,上幼儿园,是非常明显的孩子的社会化经历。但是其实,在上幼儿园以前,孩子就已经在社会化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小婴儿也不例外。

说一个大家熟悉的场景,比方婴儿在听到有一个响声后,会停下来去寻找这个声音,这就是社会化。很惊讶是不是?因为这里面体现了,婴儿对外界环境的发现与认识。社会化本质上就是从“我”过渡到“我们”,包括对外部世界外部环境的兴趣

从上幼儿园的角度考虑,社会化简单讲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帮助孩子提前安排好相对固定的一日常规活动,孩子可以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孩子能够在不同的日常活动间转换,孩子注意社会规范等。

相对固定的日常常规活动:比方吃饭时间规律,睡觉时间规律,每天有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玩游戏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等。孩子生活规律,会更有利于适应幼儿园生活。幼儿园的每日活动安排一般都是固定的,习惯规律生活的孩子,适应起来更容易。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比方自己洗手、自己吃饭、基本可以自己上厕所、玩具玩完以后有时候会收起来等。

孩子能够在不同的日常活动间转换:比方孩子正在玩玩具(游戏时间),告诉他十五分钟以后开始吃饭(吃饭时间),到开饭的时候,可以放下玩具,去洗手吃饭,在游戏时间和吃饭时间之间转换。或者二十分钟后出门,让孩子慢慢停止手里的活动,穿衣服穿鞋子做准备。

因为幼儿园的活动安排一个接一个,不同的活动安排间转换时间可能没有那么长,如果孩子提前适应这种转换,也可以减少在幼儿园的不愉快。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家长对幼儿园的某个安排不认同,就跟这种转换有关。孩子还想继续玩正在玩的玩具,老师说该什么什么时间了,告诉大家停止手里的活动。但是孩子没有停止,老师喊了几次后,过去收了玩具,让孩子参加到下一个活动中。

这件事里,老师的处理有不合适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同活动间转换,孩子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当然刚入园的孩子,可能达不到立即转换,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这种转换能力。

每次转换活动前,提前几分钟通知孩子。

如果孩子不愿意停止活动,给他一个缓冲时间。用计时器等定一个两分钟的时间,时间到了,停止等。

图片来自网络

情绪管理能力

这一点是我亲身经历孩子入园才想到的,我之前从来没有把情绪管理能力和孩子入园联系起来。因为从噗噗出生开始,在和她对话的过程中,会描述她的情绪,给她的情绪命名。到一岁多一点后,会在情绪命名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下一次这种情况下她可以怎么做。后来再大一点后的角色扮演,场景还原,游戏法等等。之前的相关文章,点击这里:孩子爆发强烈情绪时,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

噗噗其实语言发展并不算好,可是在不到两岁的时候,就会说:“噗噗angry”。一岁十一月大的时候,看到小哥哥伤心,叽里呱啦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以后,跑着去拿了一张贴画一直往小哥哥手里塞。最后,看小哥哥还是哭,抱了抱小哥哥。这是我印象里,她第一次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且尽自己可能去让对方舒服一点

图片来自网络

也正是由于她对自己情绪感受的认知,帮助她在适应幼儿园环境、缓解自己的分离焦虑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她入园过程中,每天放学以后,她都会主动和我说一句话:“噗噗很伤心,噗噗哇哇哭,噗噗哇哇哭。”

“妈妈不回来,爸爸不回来。噗噗很伤心,噗噗哇哇哭,噗噗哇哇哭。”

“噗噗很伤心,噗噗哇哇哭,噗噗哇哇哭。老师一直抱着噗噗,还拿纸擦眼泪,还一直这样,”边说边做一个轻轻摇晃她的姿势,“噗噗不哭了。”

这些都是她主动说出来的。从成年人的角度看,她每天哭的时间只有第一天有十来分钟,后面都是几分钟,哭了四天就停止了,应该是算非常顺利的。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那几分钟时间仍然是她每一天最深刻的记忆,所以每次见到我以后,最先分享的都是上面这几句话。

但正是因为她能够表达她自己的感受,可以坦然说出来,她的入园焦虑在她每一次表达后都得到了缓解。“表达是一种疗愈。”如果只有上面,我可能会觉得“嗯,一切都很正常,都在预料之内。”

图片来自网络

在她第二周入学第一天回到家后,玩了一会儿,她说要玩“宝宝游戏”,“妈妈是宝宝,噗噗是妈妈”。她第一周上了三天课,每天早上和她分开时,我都会和她玩一些游戏,其中包括这个游戏。就是我扮演宝宝,哭着喊着让“噗噗妈妈”不要走,我要和妈妈在一起。

但第二周入学的时候,早上直接离开了,没有玩游戏。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一天她哭得特别激烈。第二天晚上回家,主动要玩这个游戏。

我开始作为宝宝哭着喊着要和妈妈在一起,搂着她的时候,她挣脱开,面无表情地边走边和我挥手,走到阳台上,拐到了阳台门后面。就像我每天挥手和她再见,转身消失在他们班级门后面一样。虽然我是带着微笑地开心地和她挥手。可是在孩子眼里,“妈妈是面无表情地无情地推开她,离开。

如果没有上面那一幕,我永远不知道,原来妈妈的离开在她心目中是这个样子的。对于孩子入园,我并不太焦虑,因为我能看出来,其实还是挺顺利的。我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离开幼儿园,即使噗噗在哭。因为我知道,哭只是她情绪的表达,是她人生的一段经历,并不代表她就在受到什么伤害。

可是,当看到上面那一幕,我隔了几秒钟才反应过来,她是在表演我,表演她心目中离开的妈妈的形象。有一秒钟,我很难过。可是,表演完的她,开开心心跑过来抱着我,说还要和我再玩一次。又秒入戏,面无表情地离开。

这是她在表达分离焦虑的一种方式,我对自己说。

情绪管理能力,对于所有人都很重要,不管是婴儿,幼儿,大中小学生,还是成年人。即将要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慢慢培养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上面这几部分:寻找固定玩伴与其他孩子建立关系、处理冲突的能力、与其他成年人建立关系、社会化意识、情绪管理能力,每一部分都是需要父母提前做好准备的。而且我相信,日常生活里,大家也都在做。只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都和幼儿园入园有深刻的关系。

这几点,都属于“知己”的部分。

除了这些“知己”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对幼儿园的熟悉,也就是“知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与幼儿园联结

对幼儿园的熟悉,建立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去参观幼儿园:确定入园以后,可以和孩子多去幼儿园玩儿,帮助孩子熟悉环境。告诉孩子这些都是什么地方,孩子的教室在哪里等等。噗噗在正式开学前,报到后,有四天的时间,当时每一天都带着她去幼儿园,也拍了很多视频和照片。加上,之前有一些亲子活动,她玩的很开心,孩子大了,都渴望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所以,从一开始,就持积极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

2.多和老师接触:噗噗报到后的四天,每一天都带着她去他们班级玩儿。他们班有四位老师,每次和不同的老师玩儿,和每一位老师都熟悉熟悉。也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回家后和她回顾一下和她玩儿的老师。

我们第一天去了以后,认识了两位老师,两位老师先后和噗噗玩了很多教具。晚饭的时候,噗噗突然唱“老师finger,老师finger,where are you?”她只有一首歌唱的还算是首歌,就是finger family。我当时非常惊奇,孩子将老师自发地和她熟悉的喜欢的元素联系起来,也正是因为这首歌,她很快熟悉了老师。因为刚好四位老师加上她自己,是五个人,一个手指头一个人。

所以,如果孩子有什么特别喜爱的事物,可以将老师和特别喜爱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和老师亲近的关系。比方孩子喜欢车,消防车是一位老师,卡车是一位老师等等。

前三天,认识了所有老师,第四天去了以后,我就让她单独和老师玩儿,自己溜了出去。四十多分钟以后,她开始找我,我等了几十秒,进去抱住她和她讲:“你以为妈妈离开了,你很害怕。妈妈在这里呢,妈妈没有离开你,没有丢下宝贝不管,你是安全的。宝贝想妈妈的时候,妈妈就出现了。”她立即不哭了,又跑下去和老师玩儿,一直玩了一个多小时。该走的时候,我去喊她,她还不想离开。我就趁机告诉她,“每天这个时间,妈妈都会来接你。在你吃完晚饭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了。妈妈每天一定会来接你。”

所以,第一天幼儿园她没有哭,她可能以为我很快去接她,就像原来一样。虽然一直跟她解释要吃完午饭睡午觉,然后玩儿,然后吃晚饭,晚饭后,妈妈去接。但是孩子是没有概念的。

图片来自网络

3.老师的优点:幼儿园与家庭是互补,老师有许多优点。

当时参加完亲子活动,噗噗说:“哇,老师好厉害。”因为她见到别人做得好,就会由衷地赞叹“......好厉害”。我就告诉她,“老师确实好厉害,老师会跳舞,你看,妈妈都不怎么会。噗噗最喜欢跳舞了,以后可以和老师一起跳舞,老师会教好多舞蹈。”

后来,在他们班玩的时候,他们老师弹钢琴,她又惊呼:“哇,老师好厉害。”我就又趁机强化她对老师的喜欢,“对,老师弹得很优美。以后上学了,老师就可以给你和小朋友们弹曲子,你们可以跟着跳舞。”

我们都知道,具体和孩子接触的老师,才是最关键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让孩子和老师产生美好的联结

图片来自网络

4.入园策略:不同的幼儿园有不同的入园策略,比方刚开始几天是半天入学;家长可以陪同一两天上课;正式开学前有亲子活动;分批入学等等。

噗噗他们班人很少,而且是陆陆续续去,客观上起到了“分批入学”的作用。老师有足够的注意力关注到每一个小朋友,我想,这也是小朋友们很快适应地很重要的原因。

我每次去参观幼儿园的时候,都会询问关于入园分离,他们采取什么措施。作为家长,我是认为,幼儿园的入园应对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一部分不在家长的掌控范围内,因为很多学校的入园策略并不太理想,也无力改变。但是知道幼儿园的入园策略,可以做相应的准备补充工作

像噗噗的幼儿园,就没有半天入学过渡,和家长陪同上课的措施。那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就在现实允许的条件下,提前带着孩子去和老师互动,或者放学时间去幼儿园玩儿等等。

关于这部分,可能很多家长比我更有经验与头脑,我就没有多讲。另外就是,我们在很多入园文章里看到的,读关于幼儿园的绘本,本质上也是属于“与幼儿园联结”,因为很多文章有专门的介绍,这里就没有再写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个性化策略

除了上面这些,几乎每个孩子都适用的情况以外。也可以针对孩子自己的兴趣特点,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噗噗圣诞节的时候,早上起床,发现“圣诞老人”送了她好几件礼物,虽然有的是爸爸妈妈送的,她也都记到圣诞老人头上。她那一早上都特别兴奋。

那天下午,刚好有幼儿园活动,那是第一次去那个幼儿园,而且家长和孩子是分开的,我以为噗噗会哭,居然没有。那一天下午,一会儿可以听到孩子哭,一会儿可以听到孩子哭,大多数孩子都是第一次到那个环境,和家长分离,噗噗也是。

两个多小时后,活动结束,我看着噗噗牵着一位老师的手开开心心跑过来,和我拥抱。老师说她整个过程一直都情绪很好。我觉得简直是奇迹,因为,她很少离开我那么长时间,还是在陌生的环境。她并不是可以在陌生环境里迅速适应的人。

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才想到,是因为“圣诞老人的礼物”。因为圣诞老人的礼物,让她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人爱她。正是早上圣诞礼物带来的这种快乐、满足与自信,延续到下午,让她觉得自己处处都被爱,产生了这种“幻觉”,哈哈。 

噗噗现在每月必问圣诞老人怎么还不给她送礼物,哈哈

孩子入园焦虑,一部分是离开熟悉家庭的不舍,也有一部分是对新环境未知的恐惧。面对新环境的恐惧,有一部分就来自,“我不确定这个地方对我好不好,这个人对我好不好”。如果孩子知道很多人爱他,他很受欢迎,他“适应环境”相对就快,因为未知的恐惧减少了。

圣诞节的礼物就起到了这个作用,而且噗噗此后一直问,“今天有没有给噗噗的礼物”,当她接受现实,圣诞老人下一个圣诞节才会来的时候,又变成了“爸爸妈妈有没有给噗噗的礼物”。发现这一点后,我就一直想着等孩子开学那一天,要送她好多礼物,因为拆礼物她最开心了。希望,正式踏入社会的第一天,是从开心地收礼物开始的

确实,她看到礼物的时候,非常兴奋,从各个房间去找礼物,最后拆开。这种美好的心情,一直带到了幼儿园。

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制定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策略,因为每个孩子看重的方面不一样,爸爸妈妈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找到属于孩子的“点”。

好了,就这么多吧。祝福每个入园的孩子!

总结

1.孩子上幼儿园的本质:社会化过程;

2.知己:固定玩伴、处理冲突的能力、与其他成年人建立关系、社会化意识、情绪管理能力;

3.知彼——与幼儿园联结:参观幼儿园、熟悉老师、老师的优点、入园策略;

4.个性化策略

PS,这篇文章,是2月底写的。后来噗噗仍然表达过情绪,就是上次我在绘画游戏文章里提到的,噗噗一边画画,一边说“爸爸不回来,妈妈不回来。老师抱着噗噗。噗噗哇哇哭,噗噗哇哇哭。”。可见,这其实是个大事件,虽然她看起来很快适应了。她的快速适应,老师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了为什么老师对孩子入园的巨大作用安全感┃孩子要陪着才敢去做,他是没有安全感吗?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提前准备,幼儿园入园焦虑,我不想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sr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