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关于教育部一份“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闹得沸沸扬扬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要求男孩子必须阳刚,勇敢,独当一面,否则就是“娘炮”
女孩子就该温柔,贤惠,依附家庭,否则就是“男人婆”
但阳刚之气从来也不应该成为男人的专属,就像温柔和贤惠的词语也从来不只属于女性一样
狭隘的词语修饰只会让男女限定在自己性别的固定认知中,而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
教育部这份提案的本质,跟性别无关,本质就是想让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但这里面还是充满着深深地刻板偏见,为什么要防止“女性化”?好像一些女性特质比如温柔、敏感、冲动是不好的缺点,必须要被改掉一样
但凭什么男人就不能娘,女人就不能汉子,谁规定所有的人都必须是一种模子刻出来的?
02
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有的男孩从小就表现出跟其他人不一样的特质,比如喜欢玩洋娃娃,更加内向和安静
这样的孩子就被家长视为“不正常”,于是送到一些训练营进行训练,想让孩子变成所谓的“男子汉”
围绕操场跑三圈,再哭加五圈,青蛙跳、鸭子步、通宵站岗......想让他们记住“哭泣”的危害性
顺从就能放松,反抗就要受罚,留给他们的唯一出路,是像一颗盆栽那样,被剪掉自己的根脉和枝叶,然后安放在狭小的、统一的、父母喜爱的观景花盆里。
儿子特别恨妈妈,可是妈妈却对儿子“不敢哭”这一现象,特别满意。
她希望儿子必须“有个男生的样子”。
可是,男生的样子,是什么意思?
是说话大嗓门,公共场合没有教养,一言不合就动手的人吗?
是指不尊重女性,认为家务都应该由女性承担的人吗?
可见绝对不是的。
我们花了很多年知道性取向是天生的,却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男女特质也是每个人都有的
一个男人可以在某个时刻温柔、安静
女人也同样可以变得很勇敢和坚强
这些都是人类的美好品质,从来都不单属于某个性别
03
从小到大的班级和集体中,经常有一些性格偏女性化的男孩,受到整个班级的孤立,男生认为他们不是男生,女孩自然也不认可他们
最需要拯救的不是这些小男孩,而是那些天天想“防止女性化”的人。
不加辨别地反对一种性别特质,是很危险的行为
完整的人,都是雌雄同体
他们懂得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挺身而出,也会在某些动人时刻留下眼泪
教育,不应该把人按着刻板印象里的男性,女性来塑造,而是应该把人教育成一个人。
不存在完全阳性的男人,也不存在完全阴性的女人。
只不过成长过程中,我们都被家庭、社会和文化的教育所改变,慢慢将阴性 / 阳性那一面变为了自己意识不到的存在。
但是,正是我们看不见的、意识不到的东西,才最能影响我们。
纪录片《面具之内》里,一名讲话声调高、留着金色头发的男孩,被同学们嘲笑说是胆小鬼、同性恋。
他剪短了他的头发,学着压低声音说话,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
因为男孩不能哭泣、不能软弱,不能抱怨,不能失败,不能找妈妈倾诉,于是成年后的他们走向了自我压抑。
喜欢停车后留在车里发呆,抽烟,酗酒,沉迷游戏,去逃避的沉重负担。
坚强的面具背后,是一个需要爱的脆弱灵魂。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个体,我们必须都要认识到一点:
生活的顺心与否,和很多方面都有关,不是简单靠性别特质来决定的。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和各式各样的偏见作斗争。
并不是一个男人阳刚一点,他就不会因为亲人逝世而落泪,不会因为工作闯祸而想自杀;
并不是一个女人温柔一点,她就能嫁个有钱人,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男生穿粉色衣服、讲话阴声细气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更细腻、更温柔、更有耐心,也许能在艺术、社交方面能发挥出很好的能力;
女生喜欢玩机械、平时大大咧咧不是什么失格的事情,这意味着她们更外向、更勇敢,更有创造力,也许能在商业、技术领域有一些天赋。
你可以强大,但你也可以脆弱;
你可以坚强,但你也可以流泪;
你可以勇敢,但你也可以允许自己有害怕的情绪。
因为本来就是天生的一面,接纳它们的存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愿你我都能“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