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晋国人可就傻眼了,眼看着东方强国,齐、鲁、卫、郑都走到一块去了,四处踅摸了半天,自己这边也就剩下个宋国了,这也别矫情了,赶紧拉拢一下吧。
可坏就坏在因为赵氏和范氏之间的冲突,晋国人早就已经把宋国人也给惹下了。事情还要回到郑国公然勾结王子朝的那一年,也就是晋定公八年(504BC)的时候,宋人心向晋国,看着齐、卫、郑都跟晋国有嫌隙,就很替晋国着急。
当时的宋国司城乐祁就对宋景公说:“诸侯之中还依附晋国的也就只有我们了,若是我们现在不去串串门,晋国恐怕会怨恨我们了。”宋景公当时并没说什么,过了几天后,宋景公突然召见他说:“我思来想去实在找不到别人了,要不您就去晋国走一趟?”
乐祁一听惊了:呵,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您还敢让我去?可国君执意如此,他也无法推脱,只好安排了一些家事之后动身到晋国去了。
去到晋国后,赵鞅亲自出来迎接他,并把他请到绵上喝酒,乐祁受到盛情款待,奉献六十面杨木盾牌给赵鞅。这件事看起来稀松平常,可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就有些不简单了。按照乐祁家臣陈寅的说法,他们之前一直都依托范氏,可如今向赵氏献上礼品,是表明了要投效赵氏了。陈寅感到很是不妥,认为范氏必定不能善罢甘休。
但赵氏一直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的,连阳虎这样以下犯上的叛臣他都来之不拒,可见他笼络人心还是有些手腕的。乐祁感念于赵氏的开明态度,就算是危险也愿意改换门庭,但他对于危险的估计显然太过于乐观了。
范鞅听说乐祁转投赵氏之后就不干了,他对晋定公说,乐祁奉了君命出使,没有正式通报却与人私自饮酒,是对两国国君的不敬,不能不做出惩戒!晋定公本来就是个傀儡,你怎么说就怎么办呗,然后就把乐祁给抓了起来。
赵鞅知道后积极地营救乐祁,但都受到了范鞅的阻挠,这件事就一直拖到了两年后。定公十年(502BC),赵鞅实在是逼急了,就说现在诸侯都叛变了,就剩下宋国还依附我们了,您好好地迎接他们的使者还怕他们不来,怎么还把人给抓起来了?这种做法那是自绝晋国于天下诸侯啊!说完就准备放乐祁回国。
但范鞅又跑来捣乱,说我们都已经关了他三年了,无缘无故又放回去,宋国还是个背叛。但此时正是卫国公然宣布叛晋的时候,范鞅也感到有些着急,只好对乐祁说:寡君担心晋宋两国关系恶化,因此就没让您回去——言外之意就是您是晋宋两国友好的人质,身上责任重大,所以就委屈您了——如果您实在受不了这委屈,就让您儿子过来替代一下如何?
乐祁把话转述给自己的家臣陈寅,陈寅听后大惊:“万万不可!宋国背叛晋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您要真让儿子来了,就等于是把您的儿子往火坑里推啊!您还是等等看吧。”
有这么聪明的家臣在,范鞅的计策也就失算了,不久之后看到乐祁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只好把他放了回去。然而就在回国经过大行时,乐祁竟然去世了。这下范鞅又紧张了起来,赶紧让人把乐祁的尸体扣留了下来,说:有乐祁的尸体在,可以作为与宋国议和的资本。
为了迎回乐祁的灵柩,宋景公想派乐氏的族长乐大心到晋国去与晋国结盟。但乐大心却假借有病推辞不去,宋景公只好又把向巢派了去。在乐祁灵柩回国时,乐祁之子子明想让乐大心前去迎接,说:“我还穿着丧服,您却每日钟鼓齐鸣饮酒作乐,这是为什么?”
乐大心说:“因为丧事不在我这里啊。”但转过头就对别人说:“自己穿着丧服却生了孩子,我为什么不能敲钟?”这话说的也真是不讲道理,毕竟孩子到了足月就要出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不能临到出生了再把孩子摁回去吧!
子明听到后很是气愤,就跑去跟宋景公说,右师将要不利于国,他之所以不肯去晋国,是准备要发动叛乱,否则的话他干嘛没病装病?
乐大心向来蛮横,轻视其他的大夫,与国内贵族的关系不甚融洽,尤其是与死去的乐祁关系很是紧张。在国际上乐大心也总是恣意行事,代表宋国参与诸侯盟会的时候总是不停调遣,公然抗命,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乐大心的这些做法给宋景公造成了不少的压力,如今子明前来告发他谋反,宋景公也不加甄别,就真的把乐大心给赶出去了。
乐祁为了联结晋宋联盟最终却死在晋国的事情,让宋国依附晋国的决心轰然倒塌。晋定公十二年(500BC),宋景公的同母弟公子辰与公子地因为与司马向魋发生矛盾出逃陈国;次年春,他们又联合仲佗、石彄等人进入萧地而叛变,乐大心听说之后也回国参与了叛乱。
这场叛乱持续了四年的时间,晋国对此毫无作为,倒是齐国看到了机会,不失时机地干预了这场内乱。最后,公子辰流亡鲁国,宋景公与齐景公在洮地结盟。至此,晋国最为铁杆的盟友宋国也倒入了齐国阵营之中,晋国称霸中原的联盟完全解体。以齐国为首,包含鲁、郑、宋、卫等中原主要国家的联盟基本成型,一场由齐国联盟向晋国发起的挑战即将开始。
《晋国史话》第三辑 / 逸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