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三笑集每天300字
论语新视界05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过可以知人哦

论语新视界05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过可以知人哦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06:10 被阅读44次
    论语新视界05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过可以知人哦

    子曾经曰过,人啊,是“性相近,习相远也”。人的本性大概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后来的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不同,大概才有了差别。婴儿都一样,长大了,有的成为人中龙凤,有的则成为阶下囚。

    对于犯错误,或者人之“过”,似乎也是跟成长环境、教育状况等也是有关系的。看看他犯了什么错,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4·7)

    对于这一章的理解,关键在“党”和“仁”的解释。

    先说党。

    在《论语》里,关于党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地方行政单位,简单类比于现在村、居之类。古代以5家为邻,25家为里,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论语》第十篇的篇名即为《乡党》,第十四篇《宪问》第十四章有“阙党”语,也即孔子出生的阙那个地方。另一个意思,有朋党的意思,如“君子不党”(《论语·述而》7·3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15·22)。有的就把“党”译为宗派、集团,恐怕不妥。宋儒认为党即类,如朱熹注说: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后世大多持此观点。

    论语新视界05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过可以知人哦

    对于“仁”,大多认为就是孔子倡导的仁。所以,这一章的后一句就译为“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杨伯峻对于党没作过多解释,但对于“仁”,他认为同“人”。杨伯峻认为,《后汉书·吴祐传》引此文作“人”,是正解,武英殿本却又改作“仁”,不可为据。杨伯峻对于本章的翻译是: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还有观点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认为本章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种解释当不可取。

    南怀瑾认为,本章的党,指的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他理解本章意思,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看到一个人犯错误,自己就要反省,是不是有同样的过错,假如有,就改过来,假如没有,就更加勉励,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人是分层级的,有不同的出身、教育程度、职业、社会关系等。观察一个人,可以通过以上因素来观察。观察一个人怎么样,也可以通过其所犯错误来鉴别,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不同的人,犯的错误也不一样。居于上位者,治国理政方面会犯什么错误?作为一个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会犯什么错误?作为一个小人,会犯什么错误?“女子”又会犯什么错误?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孔子还提出了观察一个人的另一种方法。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2·10)

    孔子说:“对于一个人,看一下他干的事,观察一下他办事的套路,细察一下他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几样弄明白了,你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你拉什么屎啊!你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你拉什么屎啊!”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我们了解一个人,既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他还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呢?(参看《论语新视界019|知心·爱人》)

    论语新视界05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过可以知人哦

    因此,笔者对于本章的理解如下:

    人终归是会犯错误的,但不同的人总会受其所处的环境、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等的影响,犯的错误也不同。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如果说,通过观察一个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有仁德的人,这样理解其实也未尝不可。子也曾经曰过,君子“过则无惮改”。有了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志嘛。

    论语新视界05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过可以知人哦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视界05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过可以知人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gp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