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因为一直在看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在简书发的文章也有不少和昆德拉有关,零零散散的小话题很多,都是随感。写了三本书的书评皆被叶叶素心老师收入并上榜,文名如下:
《《无知》:回归之痛》(4月3号)
《特蕾莎的出走与寻觅》(6月12号)(注:特蕾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人公)
《被玩笑的人生——评米兰·昆德拉小说《玩笑》》(7月15)
但是,我最爱的昆德拉作品并非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是《生活在别处》和《不朽》,强烈建议对昆德拉有兴趣的友友去阅读一下这两本作品。
从去年8月开始读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而10月底进入简书时,正赶上读第二部《不朽》,当时还没有想到写书评,陆陆续续写了很多篇有关这本书的随感,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感悟,且不太成熟。有几个长篇自我感觉还好,比如《贝蒂娜的不朽情史》和《鲁本斯的性爱之旅》,而其他零碎的很多,就不再赘言了。这本书复读两遍,前后用了4个月,可谓喜爱有加。
而且,在我所有与昆德拉相关的文章里,包括书评在内,我最满意的是在元旦写的《阿涅丝和她的父亲》。阿涅丝是《不朽》中的女主人公,也是昆德拉众多女性角色中最出彩、最生动、最让读者难以割舍的女性了。
阿涅丝有很多友友在我的文后说,对昆德拉这个作者是知道的,甚至比较熟悉,只是,他的书就束之高阁、另当别论了,因为看不进去,也看不懂。
其实,看不懂昆德拉真是太正常了,因为他的书不是只知道情节就OK的。初读时,你会觉得他的整部小说如同一盘散沙,不知所云,而这也正是他的作品需要读者反复咀嚼、引人入胜之处。因为,读他的书,远不是了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么简单,哪怕知道了整个故事情节也压根没那么重要。
因为,书中有太多的隐喻,太多的哲理,太多值得你反复咀嚼的东西,而且每一次阅读都是不一样的领悟。我觉得这一点和读《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更甚之。
《红楼梦》没有完本,导致人们通过反复研究书中暗示命运的诗词、判词,以及脂砚斋留下的评语,来猜测故事最后的结局,从而使得红学路上众说纷纭,热闹非凡。而针对作者曹雪芹,很多人总是不以为然,至今为止,已经有60多位其他作者之说了,这也是原因之一。当然,《红楼梦》是一本万花筒式的小说,人们从各个角度都可以深入研究这本书。
而米兰·昆德拉的书同样可以引起反反复复的争议和解析,是因为书里也有很多引起大家争议的东西,比如他字里行间的哲学思想、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他与众不同的文学特色,等等。
所以,初读他的书,不懂是正常,只要你初读时不厌烦,建议你紧接着开始第二遍复读吧。一定会发现让你欲罢不能的精彩之处,值得一遍遍精读深挖,而大有所获。
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到最后,我们已经不再感兴趣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命运结局,如何发生的事故而丧命,也不再关注萨比娜最终和谁相爱相聚,人在何处。这些都不再重要。
因为,仅仅书中提到的“媚俗”就够我们反复深思了,更不用说还有“轮回”之说,还有“轻重”之变,还有“田园牧歌”式的小说风格,还有昆德拉对于“公路和道路”的阐述以及如何阅读他的小说的独到见解,这些深层东西,可以说,远远超越了本书的故事表面,故事仅仅是他借以发挥其思想的一个引子而已。
每读一遍都会引发不同的思考,多读一遍便多一遍更多更深刻的收获,所以,对于昆德拉的作品,不是读不读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读、读几遍,甚至可以终生相伴的问题。
如果只是把他的书摆在书架上,错过了,这份错过一定会令人非常非常遗憾的。
卡夫卡几乎终身没有离开过这个国家,米兰·昆德拉在这里写着那些令全世界神魂颠倒的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