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写作,你是不是就想到了文学?就想到了文采、文笔等玄而又玄的东西?
这是中国人对写作的一种误解。
文学创作只是写作中的一个门类。一个人可以终生不学文学创作,但他必须学习写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以不喜欢、也不擅长文学创作,但他必须擅长写作。因为写作是基础,是工具,是人人都需要的基本能力。
哈佛大学唯一的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写作课。一份1872年制定的《写作纲要》,至今仍是哈佛新生的必读指南。为什么呢?因为校方认为,无论你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还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学生,你都需要学习写作。无论你是学文还是学理,将来是从医、从教、从商还是从政,你都需要学习写作。无一例外。
不只是哈佛,几乎所有我们能叫出名字的美国大学,都开设这门必修课。美国人对写作的重视真是无与伦比。这和写作在中国的尴尬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中国学生来说,写作就是充满套路、假话连篇的考试作文,巴不得赶紧摆脱;而对成年人来说,写作就是少数文青的酸腐、无聊的小爱好,总之和“我”没什么关系。
我们必须尽快走出这种误区。
写作是基本能力和职业工具
写作是什么?任何定义都无需故作高深——写作的本质无非就是两点:一,以文字为手段;二,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写作是一种以文字为手段的信息传递方式。比如,我们写e-mail,是在跨越空间传递信息。我们记录和保存档案,则是在跨越时间传递信息。
理解了写作的本质,你就会理解:生活在文明世界的人,不可能脱离文字,也不可能脱离信息传递。所以,写作是无处不在而又终生相伴的,它是人的基本能力。
不仅如此,写作还是重要的职业工具。企业家要写商业计划,科学家要写实验报告,政治家要写演说词……无论你的职业是多么高大上,或是多么平凡普通,你都离不开写作这个职业工具(立志从事环卫事业的人,就当我没说吧)。
街边卖甜品的小店推出了一款新品,美女老板就会在玻璃橱窗上贴出一张推广海报,写得花花绿绿。写些什么呢?写这款新品用了什么健康食材,经过了多么精细的制作,口味有多么惊艳特别——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顾客购买这款新品。
小区的物业公司维修了爆裂的水管,修复了开裂的地面。物业公司职员就会在电梯间贴出一张公告,说明维修的原因、经过、效果,有没有动用维修基金等事项,请全体业主周知。
生活中,这样的写作无处不在。
回想一下,你曾有多少次,为那满篇的错别字、读不通的句子、混乱不堪的逻辑而感到尴尬?
你曾有多少次,因为新招的大学生写不出一份文从字顺的通知,做不出一份完整周全的纪要,而大发雷霆?
或者,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委屈:明明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却因为不擅长书面总结,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习写作,就是要熟练地使用文字,准确、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有效地输出信息。假如把人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有了这个输出,前面的输入和运算才有了意义。
而不能有效传递信息的人——大概率地——不被理解,不受重视。因为Ta就像一台输出端出了故障的计算机,总是卡死。
写作是思维训练和博雅教育
作为基本能力和职业工具,写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这不是哈佛大学把写作课作为唯一必修课的原因。
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它们还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而写作,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是博雅教育(又称“人文教育”)的基本元素。
作为思维训练的写作,既不是功能性写作(比如写公文、写攻略),也不是创造性写作(比如写小说、写诗歌),而是一种“Expository Writing”,直译过来就是“说明文写作”。但是,这个说明文和汉语里的“说明文”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要在汉语里找一个类似的词,那应该是“论述文”。
论述文写作是怎么进行的呢?
首先,就一个宽泛的话题(比如:商业社会的伦理),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器官可不可以在市场上合法贩卖)。然后,针对这个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接着,摆出几个能有力支撑总论点的分论点,并用充足的论据逐一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陈述自己的观点,回答最初所提出的问题。
显然,论述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在训练人如何思考和说理。
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思考、准确简洁地表达。经过了这种训练,人会倾向于严肃、严谨地对待问题,而不是武断地作出结论。
那么,这种论述文和中国学生考试时写的议论文是一样的吗?不是。它们看起来很相似,但却在本质上相反。
因为应试议论文主要关注立意是否新颖,而不关注能否正确提出问题;关注辞藻是否华丽,而不关注语言是否简明;重视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而不重视说出了哪些自己的观点;重视说理是否有气势、有感染力,而不重视论证是否严密有力、合乎逻辑。
耶鲁大学的写作课老师Emily Ulrich,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过不少中国留学生。她曾在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式写作的bug:
中国学生似乎都在拼命地寻找更多表达方式去表达同一个想法,他们使用很多繁复的词汇,写冗长又饱含诗意的句子。
在美国人眼中,这相当于在说:不要关注我的想法,看我华丽的辞藻。
这不奇怪,因为中国学生从小就在对文采、文笔的迷信中学习写作。他们没有机会接受那种“以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为教育目的”的博雅教育。
总之,作为基本能力和职业工具的写作,我们离不开;而作为思维训练和博雅教育的写作,我们急需要。这就是现实。
所以,写作课是一门必修课,一门“必修课”中的必修课。它应该和阅读课一起,作为其他一切课程的基础和前提。
在重视写作方面,我们真的该学学“较真儿”的美国人。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如果是进行思维训练,自己写文章时就可以练习,当然有指导会更好。一篇文章解答一个问题,不可信马由缰地写,而是专注开篇的观点,总分总五段式,段内也是总分结构,论点要按逻辑排列,论据要反复甄别是否有力。这样训练多次。
中国人看不起这种“八股”,认为埋没了自己的文采,但真的练习起来就错漏百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是在社科院念的硕士,同学的水平还不错。但来上写作课的美国文学博士,纽约州来的阿姨,把我们的essay个个打回去,从头教起。上了这课才发现,尽管读了很多年,写了很多年,我们的逻辑思辨根本毫无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