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有这么一些现象
不管是成功人士的办公室或者是普通家庭的书房,亦或是上点档次的咖啡厅里,各式各样的书架上能摆出来的书都差不了多少。例如世界名著、世界史、中国史、资治通鉴,再整几本全英文的硬壳书等等,满满当当、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比书架还干净。
翻没翻过不知道,但确实是有范儿啊。不光书架蓬荜生辉,好似连人都跟着气自华了。其他那些尽管翻得页面发黄、折痕斑驳的书,也只能藏在黑暗的柜子里,见不得光的。
纸质书是门面,那电子书可谓是脸面了。大部分人看电子书之前,一顿操作猛如虎,赶紧把阅读软件隐私权设置好,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阅读的书籍。然后再把那些自以为能秀得出手的书签分享到朋友圈,享受着朋友们的点赞,感觉人生都得到了升华一般。谁不知,其实是小说通宵意未尽,哲学半章眼迷离。
读书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而贵在读
在还没有电视节目的年代,书是最早带我们知晓世界的工具。书的种类太多太多了,能和我们攀上交情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一味地去追求高大上,读个书都跟风,那岂不是被书管住了吗!到底书是我们的工具,还是我们成了书的工具?我们是利用书本学习知识,还是书本利用我们传播名气?
读书贵在读。读什么书并不重要,不管是文学杂志还是小说期刊,只要你读,就会有收获,有可能是精辟的观点,也有可能是精美的词句。不要强求自己去读那些根本就不感兴趣或是看不懂的书。就算勉强看完了,也如猪八戒吃人生果,品不出什么味儿来。
老舍先生也有这么一个读书的小故事。有一回,一位朋友给他一本《相对论原理》,朋友说:明白这个就什么都明白了。然后老舍下了决心去念这本宝贝书。读了两个“配纸”,他遇上了一个公式。老舍跟它“相对”了两点多钟!往后边一看,公式还多了去啦!他知道和它们“相对”下去,它们也许不在乎,可是老舍心想那自己还活着不呢?
读书应该从兴趣开始,而不是任务
闭上眼睛,探寻记忆,最先浮现出来的启蒙书是什么呢?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叫《天书奇谭》的神话故事,它给我带来了光怪陆离的世界,还有懵懂的正邪观、是非观。回想第一次静下心来一口气读完的又是什么书?我第一想到的是《西游记》,非常巧合的是两本书的类型是相同的。
后来书架上的这类书是最多的,如《埃及生死书》、《西藏生死书》、《搜神记》、《山海经》、《希腊神话故事》、《百物志》、《考古的故事》等等,正是因为小时候在心里种下了神秘世界的种子,一直吸引着我不断去探索、去吸取。
肯定会有人笑话我说读这些书又有什么用呢?不就是一些没什么营养的故事吗?根本上不了台面。可我一点都不为读这些书而感到羞愧。因为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说明你已然框住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所有的神话故事都是与时代色彩、宗教文化有关,它反应的是不同阶层人们的灵魂呐喊和精神渴望。所以除此类书籍之外,我阅读最多的就是历史书籍了。没有什么事物是偶然存在的,一旦故事与历史相结合,就打开了另一个全新的认知天地。
“物华时变更,兴趣日相续。”想立下博览群书的远大志向,兴趣就是最好的敲门砖。
读书不是快餐,而重在积累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恐慌成了焦虑之重,为了有能力立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快餐式读书。什么是快餐式读书?就是以短期诉愿为需求,快速获取相对应的知识。例如我现在要做个红烧肉,但是忘了是先放糖还是先放酱油,于是我马上百度一下,立刻就会了。
这样的好处是能在最短时间内把门外汉拉进门里,坏处就是进门后由于缺乏思考和领悟,大多数人仍是一无所知。
近几年有不少大V刻意营造知识恐慌,然后催生知识付费。“一小时精通、一天学会、一周实现变现百万、阶层跨越……”这些听起来美梦般的词汇,常常见于知识付费的课程宣传界面。有的人花了一万元,被割了韭菜以后梦醒了。
这些大V通常没有自身经历也可能完全不懂专业,只要按照工作室给的稿子念就可以了,他们不需要为责任和义务买单。
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怎么可能是几节课就能讲清楚的呢?不然九年义务教育和各大学府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快餐式的知识传输大多都是把概念换了个说法,听上去很新引、很有道理,真正实用的却很少,但吹个牛皮是足够了。
“少壮工夫老始成。”不管你是愉悦身心也好,苟且生活也罢,获取知识、学以致用、立足行业,从来没有捷径可言,只能脚踏实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能你初初读书的时候,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往往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不经意间自己的见识谈吐、专业技能已经无法同日而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今到处都不缺带节奏和被带节奏的人,只缺少能静下心来的读书人,一人一书成了最奢侈的时光。岁月如驹匆匆,萧萧两鬓生华。是非得失有尽,茫茫书海无垠。别为了所谓的面子,劳神伤财的,踏踏实实的做一个真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不香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