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初二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目——《我终于读懂了他》。这个题目让我回味良久。确实,这是一个特别富有意义的题目,因为它直指教育的本质。
第一个关键词是“理解”。
有老师认为,这个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终于”,最好能够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前后态度和观点的改变。我觉得,语法分析虽然是这样的,但是还要进一步根据生活的实际来解读这个题目。
我认为,这个题目中的最关键的词是读和懂。读是解读,是刻意观察、体验,而懂是观察、体验的结果。
2020年,我的读书关键词之一就是“理解”。其中一本书就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解成为了一个大概念,一个基本问题。理解不仅仅意味着对概念的掌握,还有更加丰富的多个侧面,比如能够运用来解释,能够迁移到不同的情境,能够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人文科学中,包括语文学科中的理解,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上面的理解,理解还是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神入,是一种对他人的感同身受,是对他人,也是对自我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二个关键词是“他者性”。
有一个“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很耐人寻味。小学里的儿子在一篇介绍妈妈的作文中写其爱好是爱吃鱼头,因为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妈妈都会将去掉刺的鱼肉让给儿子,然后说自己爱吃鱼头。所以,久而久之,儿子的心中形成了一种误解。因为妈妈没有注意培养儿子的关心他人,只是一味奉献。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似乎缺少一种同情心和共理心。
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与他人联结,体验他人,来丰富个体生活经验的过程。经过理解,与他者联结,学会共情,有同理心的学生,才更加容易能够融入社会,与他人合作,自身也能够获得健全人格的,健康身心。
“学生为什么要到学校去?”黄武雄先生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借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了文明能力,学习和掌握知识,还为了扩大经验,与他人建立更深的联结,更加充分深入的沟通和融入对方的生活。
写作课程乃至于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能力,更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理解力,不仅仅是他人,还包括自我。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说,通过进入他人的情境(语文通过进入阅读和写作的情境),理解他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了解其内心)。狄尔泰说,领会的更深层面是理解,通过纯粹素材的内在、实在,理解生命自身。理解是一种更深层次把握生命表现的意义(理解他人的根本目的是理解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