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提到苏轼,我的脑子里竟然鬼使神差的闪出这首词,十几年过去,还能把它完整的默诵出来,可见中毒之深。曾经,苏轼、陆游、李清照、柳永这些名字时不时的出现在脑海中,并且自然的把他们分了类,苏轼就是豪放派的代表,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眼前仿佛出现一个雄姿英发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周瑜,而是苏轼本人。
一个远去千年的人,却被人们年年不忘,他身上必有某些东西为人们所感怀,正如我记住了他的这篇《江城子》自是感念他的悼念文写的好,读着读着不禁泪流满面。
知道苏轼的才华,知道他的境遇并不顺畅,甚至知道东坡肉,不过也仅知道这些而已,而一本书让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本书就是《苏东坡传》。
我只看过这一本《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写的,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写苏东坡传记写的最好的,其他的没有看过,恐不好妄加评论,只能说,这一本写的苏东坡是很多人想看到的苏东坡,也是很多人想象中的苏东坡的样子。
如果觉得林语堂写的,那他就是从一个文人的角度来解读他心中的苏东坡,带着很大的主观性,缺少历史价值,那就错了。诚然,作者确实对苏东坡的一生描写带着自己的感情,但也相对客观的叙述,从他后面注明的参考的100多部(篇)参考资料也可以看出,作者是下过很大的功夫的,基本上的内容是客观的。
《苏东坡传》写什么?所谓传记,总逃不过写作者的生平,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标立范之作,这样高的评价,说明其在传记写作中起着开创性、标准性的巨大影响。
《苏东坡传》以童年和青年、壮年、老年的时间流线来描写苏东坡的一生,记录了他一生的境遇和选择,在林语堂的笔下,苏东坡就是一个古代版的才华横溢的牛逼的斜杠青年。
他是一个古代版的“网红”,上至朝堂,下至乡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被争相收藏,他身在职场,却有很多的副业,他是大文豪,写出的词或豪放或婉约,流传千古。他是大书法家、画家、造酒实验师,工程师,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包罗万象,无所不通。
他的才华是人们喜欢他的原因,但恐怕更喜欢的还是他的性格:自由洒脱,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自能安然处之,不怒不怨,潇潇洒洒,找到自己的人生乐趣,这也是林语堂倾大力气去写的。
他半生漂泊,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也曾经备受恩宠,但终究从高堂到了乡野,贬一次就远一点,偏一点,难一点,不过这对他的影响似乎并不大。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崇拜他的当地官员对他礼遇,当地百姓与他相交,走到哪里哪里是朋友,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他这样的性格,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境遇的反应并不敏感,虽然也会有心情不爽,不过很快他就能把这些置之脑后,专心的做些他认为值得做的事,种田,修炼瑜伽,盖房子,做设计,做实事,很是自得其乐。
他也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很知道在其位谋其政,也有办事的能力,到某一处为官,他会把某一处管理的井井有条,该办的事尽力办好。
能做事的时候做事,没有机会做事的时候就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写诗词也好,作画也好,反正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不是一个会胡思乱想和自怨自艾的人,对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救能力。
短短的几十年,他一直在做,做该做的,做喜欢做的,漂泊大半生,该尝试的都尝试了,想做的都做了,不想得到的也得到了,他的人生丰富而精彩,虽然看似仕途不顺,他却并没有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活脱脱的活出了一个精彩的人生。
在《定风波》中,苏轼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种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这也许就是苏轼一生的态度。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外界对他的影响极小,他认定的就一直坚持下去。
这也是林语堂和一大批文人知识分子欣赏的态度,林语堂对他是极爱的,用尽了自己的笔想写尽他的风流,读完能有一个让人喜欢的完整的苏轼的形象。
唯一让外行人遗憾的是,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王安石,用王安石来反观苏东坡的境遇,在作者看来,那就是邪恶和正义的斗争,王安石是错的,而苏东坡是对的,对此,只能不置可否,除非花大力气去研究这段历史,研究王安石变法,所以在这一部分就自觉屏蔽王安石,只读苏东坡。
苏轼是个千古传奇,回看千年,不仅是看一个古人的生平,而是从他身上得到我们想看的东西,看别人,观自己,是一个传记能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