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遗忘的角落哲思
从“二十四孝”看传统文化继承 ——学后班国学笔记之四(四)

从“二十四孝”看传统文化继承 ——学后班国学笔记之四(四)

作者: 奇怪系 | 来源:发表于2019-07-14 17:48 被阅读2次

    本着这样的一种理性态度,我想对待包含“二十四孝”在内的一切带有古代道德观和价值理念印记的精神产品,什么十三经、二十四史、三十六计、六十四卦、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都不可轻率评判。不管是否定,还是肯定。

    请千万注意,你对它们的判断来自你自己的眼光,你眼中的“糟粕”未必真的是“糟粕”,你眼中的“精华”也未必真的是“精华”。评判尚且要严谨,运用更需慎之又慎。由于古今情境的巨大差异,国学经典其实更宜于作为客观研究的对象而非直接信奉模仿的范本。未经科学开发就付诸实用的一切资源都是可疑的。出于穿凿附会和误读误解的“学习”“崇拜”很容易沦为闹剧与笑话。比如学习愚公移山改造自然,而忘了《列子》书中记载这个寓言的本意是倡导“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比如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不知屈原那个时代明明还没有现代的“国家”观念——连屈原同情百姓也是出于误读,《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显然和下文的“民生各有所乐兮”的“民生”一样,都近似现在说的“人生”。为了吸收正能量,连常识都不顾了,有什么益处呢?

    因此我认为对一切古代遗产都先要抱着求真的态度,而暂且抛开过于功利的目的。只有拉开一段容得开理性观照的距离,才能真正了解古人,有利今人。都二十一世纪了,已经有了更进步的人权学说、道德理论,我们还有多大必要非把道德准则的合法性与说服力遥遥寄托到常常被我们误读了的古人那里?

    真要学,那就学学古代圣贤——比如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的孔子——那种与时俱进的真精神;要弃,那就先抛掉古代腐儒泥古不化的旧习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二十四孝”看传统文化继承 ——学后班国学笔记之四(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ri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