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新开一个系列——“吃货说吃货”,和“玩游戏读历史”交替更新,话不多说,开始我们的第一弹。
一、涮羊肉
眼看冬天慢慢地到来了,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吃食是什么,我想甭管南方北方,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选择一定是“火锅”,所以我首先就讲一讲北京的“涮羊肉”(我是北方人嘛)。
涮羊肉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忽必烈在打仗的时候,敌军突然来袭,但是吃不饱肚子士兵又没有力气打仗,所以,忽必烈急中生智,将即将下锅的羊肉切成薄片煮熟,撒上细盐,让将士们直接吃下,于是,军队得以战胜来犯之敌,战后,将士们和忽必烈本人都觉得这么吃羊肉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涮羊肉就这么诞生了,这是最广为流传的说法。第二种说法是说,涮羊肉来源于康熙皇帝“千叟宴”中的“羊肉火锅”。
不过在我看来,涮羊肉的起源不会这么晚,因为把肉片放在开水里烫熟,然后蘸点调料直接吃下去,这简直就是最简单的吃法了,这不就是最最简单的“煮”吗?!无非是现煮现捞而已,有锅有水就行,调料都不怎么用。原始人应该先学会烤,然后马上就可以学会这种吃法了。所以,我觉得“涮”这种吃法应该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将这种吃法正式命名为“涮”,成为中国菜的一种正式的烹饪方法,并成为一道上得大雅之堂的菜,可能真的是忽必烈或者康熙皇帝的功劳。
正宗的涮羊肉一定是吃手切的鲜羊肉,而且只吃四种肉——大三叉、小三叉、磨裆、黄瓜条,肉的厚度必须保持在可以透过肉看到报纸上的字的程度,新鲜程度必须符合三个指标——码盘之后倒扣盘子不掉肉,倒扣盘子摇晃之后肉不掉不散,下锅后盘子里没有血水。只有符合这三样,再配上铜锅炭火,才能称得上是涮羊肉,否则就是“伪劣产品”。
二、炒
第二部分呢,我说一说一种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烹饪手法——炒。
咱们现在吃炒菜的频率极高,几乎每顿饭必有,但是,在历史上,“炒”这种做法长时间以来可并不普及,因为两样东西不是谁都买得起——铁锅和食用油。
咱们先说说铁锅,铁器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是做农具,后来逐步的取代青铜做兵器,但是,这个时候的炊具用铁做的很少,因为铁的价格不低,直到汉代,由于盐铁是国家专卖的,所以,大件铁器就更不是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了,所以,“破釜沉舟”里面的“釜”,其实是陶锅,只能用来煮,不能炒。
到了唐朝,就有记载说武则天就可以吃到炒菜了,但是这时候的铁锅仍然是富商巨贾以及皇帝高官的专属,直到宋代,铁锅才真正在民间普及,并且称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所以,为什么宋代和元代的老百姓生活水平高,因为宋元两代的朝廷主要财政来源不是农业税,而是贸易,所以老百姓自然轻徭薄赋,而且贸易促成的物质财富大繁荣自然会让很多商品变得不那么稀缺,价格自然也就下来了。如果你想知道宋元两代的农业税到底有多轻,我只告诉你一个指标:明朝的农业税税率是元朝的9倍。
下面说说食用油,长期以来,人类获得油脂的方式都是吃肉,那么可想而知,在现在顿顿吃肉都略显奢侈,那对于那个没有工厂化畜牧的年代,吃肉就更是一种奢侈,自然,把肉炼成油之后,油的价格就会更贵。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主要的烹饪方式都是蒸煮烤,炒很少(没锅也没油),煎炸就更甭提了,因为你吃不起那么多油。直到两汉的时候,植物榨油法才随着张骞通西域的脚步进入中国,但两汉时代的植物油只能用于手工业,不能吃。到了宋朝随着食用植物油的出现以及铁锅的普及,炒菜才进入中国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