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的幻想,把爱和真心交付给值得的人。
——写在前面
这是不是老好人的你?
朋友频繁地让你在出国时帮忙代购,明明你的行李已经超重,考虑到友情,你只好次次同意。
同事求你帮他做完属于他的工作,明明你的工作也没完成,碍于情面,你不得不接了过来。
同学请你参加一场陌生的聚会,明明你很忙,想到同窗之情,你牺牲掉休息时间、硬着头皮赴约。
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篇高赞文章。
为什么高赞?因为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太有共鸣了。
在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的过程中,“好人”一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型。
似乎不要拒绝、满足别人就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好人底限”。
而不会有人在意,这个忙你愿不愿意帮、你想不想帮。
刚毕业的时候,为了和公司的前辈们搞好关系,我经常主动帮同事们干一些杂活。
从表面上看,似乎我和大家的关系都不错,融洽而礼貌。
可是渐渐地,越来越多事情都堆积到了我的面前,而且多是一些没有任何价值、占用时间却很长的杂事。
因此我不得不加班完成超额的工作,而且因为精力分配不均,被领导训了两次。
最后,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既不好意思拒绝那些同事的请求,也担心自己的工作被耽误。
很多人都不想当这样的老好人,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比如害怕发生冲突、被亲情友情及人情绑架、拒绝的方式不够坚决等,使得自己没能说出本心,无法立即拒绝。
事实上,无论在职场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老好人,都会无形地剥夺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这个世界,欺负的就是对谁都好的老好人。
正如太宰治《人间失格》里面所说: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你为什么不愿意说一声“不”?
不懂拒绝、不敢拒绝,是“老好人”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实,越是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往往也从内心抗拒寻求他人的帮助。
因为他会非常恐惧被别人拒绝。
这种性格的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常会陷入一个令他人不快的境况。
该晓之以理的时候,他们偏偏动之以情;该用法律解决的问题他们只会用道德;该还手的时候他们只会说忍让;该反驳的时候他们只会偷换概念说大家和平相处;该说“不”的时候他们心里想的是“不”但嘴上说的是行…
说的好听是“老好人”,说的不好听,更像是“蛀虫”。
2007年春晚有一个经典的相声节目,叫做《我惯着他》。
讲述的就是表演者对身边一些不文明、不素质事情采用惯着他们态度的故事,最后导致恶狗伤人。
相声里的情节固然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地描绘了一幅“老好人”办坏事的模样。
他们看起来与人为善,实则无比懦弱,遇到事情第一反应便是逃避。
即使自己是有理的一方,也不会据理力争,反而还步步退让。
他们心里没有原则和底线,只要别人敢进犯,他们就敢后退,并且一退再退。
最后,他们无原则的退让坏人更恶,让好人吃亏。
《论语》中有句话:“乡愿,德之贼也。”
大意是老好人其实是最坏的人。
正如那句话所说:
没有被牙齿武装过的善良就是软弱,不仅害己,还会害了别人。
只有懂得拒绝,你的善意才弥足珍贵。
有一句俗语说:轻易获得的东西,是不会去珍惜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同样的东西,付出1000元和付出1元得到,人们往往会更珍惜前者。
辛苦付出之后的收获,人们总是会更在乎,而伸手就能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被重视。
关于电影《芳华》的影评,我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男主角刘峰是一个善良的好人,甚至是一个老好人。
无论是谁有困难,他都会尽心尽力的帮忙。
他都在文工团里做些什么呢?
接新兵,顺便帮家住北京的战友捎带家里寄来的大包小包。
炊事班的猪跑了,找他帮忙,他饭都没吃完就跟着去追猪了。
吃饺子时都吃破了皮的饺子,还说:“嗨,破了皮的饺子也总得有人吃啊。”
……
他做了很多好事,是团里公认的活雷锋,但却没有多少人感激他,当他被诬告耍流氓时,甚至没人站出来帮他说话。
为什么呢?我想不是因为战友们都是忘恩负义的人,而是因为他做的好事可替代性太高,换做是谁都可以做到,举手之劳自然难以让人感激涕零。
而文工团的战友里,唯一珍视刘峰善良的人,是那个被众人排挤的姑娘何小萍。
何小萍之所以珍视他,就是因为在大家都排挤她时,只有刘峰依然对她怀有善意。这种无可替代的善意,才能让人更珍惜。
很多隐性的老好人,常常会帮助身边的人做一些小事。
在他们看来,这些恩惠太小了,根本没必要要求回报,他们常常羞于将这些恩惠放在心上。
久而久之,那些承恩的人也不会把你的恩惠放在心上了。
在人际交往中,一次有价值的付出,胜过千次低价值的帮忙。
我们要设定好自己界限,选择性地拒绝别人。
没必要过多地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去讨好所有人,更没必要害怕因拒绝而得罪其他人。
记住一句话:
当一个好人,最关键是你应当先有原则、智慧和勇气,这样才能明得失、知取舍、懂得接受和拒绝,然后你才能将真正的善良传递给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