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群里,语文老师向家长反馈学生表现,李俊杰同学又“上榜”啦。
他最大的问题是,不分场合手里永远玩捏着东西——有时是一张撕得乱七八糟的纸,有时候是一坨被搓得发黑的水晶泥,有时候是一把小刀加被切得粉碎的橡皮擦,甚至有时候手里还捏着饭团。总之,千奇百怪也好,匪夷所思也好,他的手里从不缺少东西。
接手这个班之前,就听过各任班主任都提过这个孩子,挺聪明的一孩子,就是手上喜欢玩东西。从一年级开始就这样,无论老师怎么苦口婆心地提醒,不厌其烦地纠正,甚至是辞色俱厉地批评,可是丝毫没有任何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持续到现在六年级。
还别说,真是个脑瓜子灵活的孩子,虽然从来没有停止过手上的动作,我的数学课可从来没落下,数学成绩也一直还不错。可是说起他的这个缺点,老师们恨铁不成钢,他妈妈也是深恶痛绝。
我曾经很疑惑,怎样才能让这个孩子改掉这个毛病呢?为什么这孩子就是改不掉呢?真是千方百计,暗示,提醒,批评,指责,惩罚,家校联手,他都无动于衷。
而后,我从《孩子,挑战》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
原来一直以来,我都做错了!对于我的学生,我总觉得自己是除了他们父母以外有最大责任来教育孩子的。看着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我总是“责无旁贷”,“不遗余力”地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但事实上,确实,收效甚微。
就连我写了多年的学生手册,也是这样的风格。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就是做作业太粗心。
你成绩挺不错的,可是字怎么这么马虎,“马虎大王”啦。
各方面都挺优秀的一个孩子,可是有点拖拉。
却不知道,之所以永远也改不掉的“错误”,就这样被无知的我强化甚至变成永久性的缺点。
为人师者,却误人子弟。
所以对于李俊杰,如何有效地引导他,我思考了很多。我问自己,他控制不住自己,喜欢手里拿捏东西,这个算错误吗?他的行为的背后有没有什么隐藏的目的?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明明知道这样做要挨老师批评,但是就是无法改正。
于是想把她妈妈请到学校来深聊。大概请了好几次,他妈妈终于挤出了时间。他妈妈一个劲和我道歉,依米老师,对不起,家里实在没人。李俊杰有一个妹妹四岁,在上幼儿园。还有一个弟弟才一岁多,我实在分身乏术,家里爸爸要上班,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我都没一个可以搭把手的。
不难看出,作为老大而且已经六年级的李俊杰来说,五岁的妹妹和一岁多的弟弟更需要妈妈的照顾,那妈妈放在他身上的精力就少的可怜了。可以想象三个孩子,妈妈一人照顾的鸡飞狗跳的生活。李俊杰缺的或许只是关注而已。
他上课小动作的背后果然都是目的的,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家受关注少的他,通过自己的小动作可以得到各科老师的关注,成为全班关注的中心。而且老师向家长反应,也能再次取得家长的关注,果然是好处多多,那为什么要停止这个行为呢?
如果他手上玩东西得不到其他人的关注,也许他就不会再这么钟情于两只手不停地拿捏了。我和语文英语老师沟通了一下,希望她们暂时收起自己的责任心,放任他玩自己的东西。然后和他妈妈也达成协议,再也不提他上课玩东西的事。
当然这样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关键是他还是需要关注。我作为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开始对他进行正面的关注。
恩,今天的手抄报做得真好!
哇,你的数学课堂练习完成得又快又好。
其实他还是有很多优点可以受到老师关注的。
同样,作为他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关注更为重要。我请求妈妈,每天等爸爸下班后能留出额外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能和李俊杰单独相处。陪他做做作业,或者散散步,聊聊天。多鼓励他,少批评指责和唠叨。平时生活上也要多关心他。
果然如此。完全被忽视他的手的李俊杰,这个学期我经常偷偷望几眼,明显手上玩东西的次数就比以前少了。当然还是会玩,却比最初节节课时时玩弄两只手强多了。
时常庆幸,还好还好,他还有一个学期才毕业,还好还好,我还有时间弥补自己的错误。
人无完人,请允许孩子们的不完美!
参考文献:《孩子,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