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无量心: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
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悲、喜、舍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种禅观。

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
四无量心主要内容慈、悲、喜、舍出自《大般涅槃经典》:
慈无量心: 即友爱之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
悲无量心: 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众生脱离苦境。
喜无量心: 即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欢喜之心。
舍无量心: 即如上三心亦不执着,又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之,故又名等心、均心、平心。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大般涅槃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它人,是名大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
慈悲喜舍,是以维护佛教的修行、弘法、教育以及慈善事业为主体。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理念,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不分善恶、不分亲疏,对一切苦难的民众予以诚挚、平等的关怀和救助。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行愿。
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悟入佛的知见,解脱生死烦恼,降服其心最为根本。降服其心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降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心,降服其心,则不执“我、法”二见,能心生平等,口出爱语,身入正道。
为何要断除我法二执呢?心生执著,必能引生烦恼,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痛则不通”。身体不通,会生身病;心里不通,会生心病。身心失衡,不生轻安,必然成为障道因缘。
我执又名人执,妄执人有实在的我体。众生身体原为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如妄执具有主宰作用、实在不坏的我体存在,进而就会产生“我”与“我所”等妄想分别。
人生谁也无法避免“生、老、病、死”,还有什么执著可存?法执,又名法我执,执着一切法实有。将所有存在的法认为本质是固定不变,进而就会产生“实法”与“定法”等妄想分别。
应知一切法皆是方便,不能“得指舍月”。所以,我们要具备四无量心,让心平等,才能断除烦恼,与佛道相应。
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能够引导行者普缘无量众生,成就无量福智功德,称为四无量心。
修行就是“修心”,让行者的内心充满慈爱、大悲、欢喜和舍离,得以远离烦恼,自在解脱。
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以“道德”为准则,发菩提心,也就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
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
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
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在生活中如何用四无量心去对治六根本烦恼呢?是用慈心对治贪心,还是用悲心对治嗔心呢?

法无定法(无住),四无量心中任何一个无量心都能对治六根本烦恼中的任何一个烦恼。如果将四无量心和六根本烦恼的对治用相应方法的来排列,难免落入牵强,难免产生机械。
佛在经典里面明示,如能明了一经、一偈,解行并重,法无高下,平等皆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文字的表面上下工夫(文字相),应该明了其内在的含义,落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关键。
静中得见佛法妙,万缘放下才知道,缘分就是福,健康快乐就是福,随念法行,正念分明,处处觉悟,不舍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早日步入佛法,早日消除业障,按佛陀的“八正道”去生活,从心灵散乱、无聊、痛苦的黑暗中,走向自在,法乐,智慧的光明!
借凡心,立圣志,一心念佛,信愿行证,力求精进,与佛契合、 成就净业。
“四无量心”是佛菩萨伟大胸襟与人格的表现。因为菩萨深刻体会:“众生即自己”,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
譬如宇宙万有的根源,本是从善良的“真如本性”所生的,我们寻到根时,方才真正明了树根生树干,树干生树枝,树枝生树叶,虽然有很多的枝叶(如不同的宗教、种族),但这些全是一个自己,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万教归一)。
由于菩萨体会到众生一体(万物一体),自他不二(万法归一),故全心全力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只尽义务,不享权利,这样的胸襟的确令人动容!
所谓“大悲”就是衷心的希望所有的众生永远都不再受到任何痛苦的折磨,究竟的“离苦得乐”,永脱“生死轮回”之苦。然而众生之所以有诸多的烦恼痛苦,乃是由于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如何待人、处事、接物。
语云:“人不学,不知义”,所谓“义”就是要了解那些是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众生因为迷惑颠倒,是故胡作妄为,因而要承受苦的果报。
菩萨见到众生的病苦,如同自己的病苦,感同身受,故尽心尽力从事教学的工作,从观念上开启众生的智慧,并且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期彻底帮助众生解决问题,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真义。
“大喜”就是菩萨于行菩萨道中,以财务、劳力、智慧为众生服务,并且见到众生离开了无边的痛苦,内心感到无量无边的快乐与法喜充满。
此外,菩萨在服务别人的过程当中,能够“甘愿做,欢喜受”,即使受到别人的批评或误会,皆能够欣然接受,毫无怨言。
语云:“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如果能学习菩萨,从工作当中,利益一切众生,并获得成就感,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也都会心生欢喜。
“大舍”就是菩萨“一切皆舍”的不执著精神与气魄。所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以一句“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便得尽虚空遍法界(究竟成佛)。
一个真正能舍的人,才是真正能得的人,如老子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也就是说越舍得放下,就越能看得开,也就越能为众人服务,并且“积功累德”,所拥有的就更多。

我们须知,要舍弃放下的,乃是一切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是违反菩萨道(即舍己为人)的一切,统统都要舍,这样的人才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有智慧作最好的抉择,故大舍亦不离智慧,大舍是完全放下一切的执著。如此,方能渐渐破除“我执”(小我),过著快乐自在的人生。
总之,“慈、悲、喜、舍”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心,我们实应效法菩萨此种“无私无我”的精神,来使自己心地清净,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目标。
无量,这是佛教高尚的“道德”观念,也是大乘佛教十分重要的自利利他的菩萨法门。
佛教信众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修行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净化身心,高尚、完善人格,广利大众,造福国家、社会。
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的密切。
《法华经》说:“以大慈悲力故,度苦恼众生”。菩萨经过累劫修行,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梵行,本来可以证得清净涅盘,然而为了怜悯众生,不住涅槃,不断生死,乘愿受生六道,广开甘露法门,转“无上法轮”。
例如:佛陀因地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都说明了菩萨之所以能普度众生,正是由于悲心愿力所产生的伟大力量。
所以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快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譬如: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
因此,《大智度论》说:“初得乐时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我们为什么要给众生欢喜呢?因为欢喜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一个人没有了欢喜,即使坐拥金山银窟、华厦美眷,也没有意义!只要我们心中欢喜,即使是粗食淡饭,梅妻鹤子,也觉得充实自在。
佛陀以“苦”来教诫弟子,是要我们正视苦的原因,然后实践佛教真理来离苦得乐。所以,“示教利喜”才是佛陀说法的真正目标。
佛陀告诉我们:需以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舍,是一种无上的智能。所谓:“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开脚步,才能使我们向前迈进。
同样地,我们以慈心、悲心、喜心来弘法度众,更要舍除对三心的执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唯有“舍”,才能容纳异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虚。
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获取,而不知道回头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质,而忽略了心内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
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尊重他人,舍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慈悲喜舍,本为一体。

感恩宇宙万事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