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侵华全权代表、侵华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英军跟在广州的堂弟、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义律会和,他们封锁了广州出海口,然后北上占领定海,接着兵临天津大沽口。
负责对英军交涉的直隶总督博尔济吉特·琦善,在暗中了解了英国人船坚炮利的事实后,知道硬碰硬肯定不行,就打起了跟英国人谈和的主意,也就是抚夷。
懿律把英国外相致中国宰相的书信交给了琦善,琦善一看,更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英国外相在信中写的内容有两部分,前面一半篇幅是批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的,说他虎门销烟之举太过残暴武断,后面则提出了英国的要求。
琦善判断,英国外相的书信其实就是一封跨国状纸,林则徐对英国人太苛刻了,英国人气不过,直接带人来找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替他们伸冤。
鉴于琦善和英国人之间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后面的处理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琦善摆出了一副青天大老爷的模样,告诉英国人:"上年钦差大臣林等查禁烟土,未能体仰大皇帝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惟其事全在广东,此间无凭办理。贵统帅等应即返棹南还,听候钦差大臣驰往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伸冤抑。"
琦善说林则徐虎门销烟确实欠妥,道光帝会处理,但这事发生在广东,如果想处理,你们就回广东去,等我们派人过去处理。赔款则是照顾英国使者的面子,会适当给点,而通商的话,琦善说事情解决后可以继续通商,不需要改变。
懿律和义律得到琦善的承诺后,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就表示可以撤走定海军队,回广州等待钦差大臣交涉。
这个结果让道光帝非常高兴,他认为琦善能够说退英军,比林则徐强多了,就下诏命各地军队回防,同时把林则徐革职,任命琦善为两广总督,负责处理与英军的交涉。
琦善到达广东之后,开始跟英国人谈判,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英国人根本不好糊弄,他们坚持要求巨额赔款,同时还要求割让香港岛,或者增加通商口岸。
这些条件都是天朝不可能接受的,琦善认为割地是最后的选择,加开通商口岸倒是可以考虑,但他也知道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只能要求谈判人员尽量拖延时间。
但英国人失去了耐心,决定边打边谈,就在十二月的时候突然开火,攻占虎门大角、沙角炮台,清军死伤数百人。
琦善害怕事态扩大,自己无法收拾,就派人跟义律订立了《穿鼻草约》,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赔款600万银元、中英官吏平等、广州一个月内复市、英国撤军等。
《穿鼻草约》暂时满足了英国人的需要,但琦善清楚道光帝肯定不会同意,他不仅没有把条约上报朝廷,自己也没有签字、加盖关防印,实际上这个条约根本就不成立,只是琦善用来敷衍英国人的。
但英国人是认真的,他们立即按照《穿鼻草约》的规定占领了香港岛,同时把内容向外界公布。
《穿鼻草约》震惊了朝野,民意汹汹纷纷反对,道光帝更是气愤异常,痛骂琦善办事不力,有辱天朝威严,下诏革职锁拿,还将琦善的家产查抄入官,同时派侍卫内大臣爱新觉罗·奕山、参赞大臣伊尔根觉罗·隆文、果勇侯杨芳等人率军赶赴广东,负责剿办英军。
英军同样也不满谈判结果,义律又率海陆军攻占虎门沙角、大角炮台,奕山率大军反击,但不敌英军。
紧接着,英军又攻破大虎山炮台,清军连连败退,奕山等人被迫求和,签订《广州和约》,无耻的是,奕山为免惩罚,竟将惨败说成大胜。
英国政府对义律的成果并不满意,改派璞鼎查男爵为侵华全权代表,率军北上攻破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
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爱新觉罗·奕经赴浙江反击,没能取得成功,只好任命盛京将军爱新觉罗·耆英为钦差大臣,去跟英军媾和。
英军没有理会,继续沿长江进犯,威逼南京,在此情况下,耆英、乍浦副都统爱新觉罗·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等人与英军议和,最终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悦史君新书《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欢迎阅读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