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作者: sages1972 | 来源:发表于2024-07-19 15:52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汉初,自汉高祖以陈平之计,逃出白登之围后,和亲政策便频频见诸于史册。对于汉民族而言,将弱 女子当作一件贡品,送给文明程度大大落后于自己的蛮夷之地,无疑是奇耻大辱。因此,后代文人对此大加鞭挞的篇章很多。

    如欧阳修之《唐崇徽公主手痕》: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和亲之功过是非,争来已久。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对于充当和亲的这些公主们,无疑是一场人生的浩劫。远嫁千里,永诀亲人,再无杏花春雨,常伴胡笳塞风;况且胡风粗俗,语言不同;其艰难屈辱只有自己心知。对于滚滚历史长河,她只是泛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徒劳地抗争了一下,就消失在无边的洪流中。所谓“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长留”。

    出塞和亲的公主数量,以清、元为最多。在异族统治,且国力强盛之朝代,和亲已经等同于联姻,成为缔结政治联盟的一种政治手段。而唐朝和北朝,因为其皇家的鲜卑血统,和亲也不能视作对强者的朝贡,不应以耻辱观。

    和亲中最著名的文成公主与王昭君,都是在国力昌盛时出塞的。尤其是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时代。当时北匈奴已经势败,远遁漠北;归顺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愿婿汉氏”,才有昭君之远嫁。文成公主、昭君和亲之后,唐与吐蕃、汉与南匈奴数十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在出塞和亲的公主中,除了上面两位外,还有几位鞠躬尽瘁,以女人特有的柔情与坚忍,为自己的家国贡献了一生的心血和生命。由于时运不济,没得以善终。如北周之大义公主,隋之义成公主。

    北周之大义公主,在国破山河碎之际,以一人之智,图谋复仇复国,巾帼不让须眉,足为大丈夫。至于香消玉殒,湮灭青册,令人叹息。

    她在隋文帝赐的屏风上的题诗: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一首感慨之诗,竟然被隋文帝读出不平之意,用反间之计除去。读史至此,不禁且悲且叹!

    隋开皇十九年,嫁给突厥可汗的安义公主去世,宗室女义成公主下嫁突厥。身在胡营心在汉,她于突厥欲袭击隋炀帝之紧要关头,秘送信助炀帝逃脱;又于隋炀帝广陵被杀,萧皇后走投无路之际,迎萧皇后于乱军之中,可谓有忠有义。可惜政见不同,最终为李靖破突厥时所杀,孤魂永留塞外。

    还有西汉乌孙公主与解忧公主。乌孙公主刘细君,名如其人,想象中就是一位文弱多情的女子。她以罪臣之女远嫁乌孙,乌孙王老,语言不通,细君的苦痛可想而知。一曲“黄鹄曲”令冷酷无情的汉武帝也不免为之动情: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那把为其远嫁而特制的秦琵琶(阮)上,应该洒满其斑斑的思乡之泪。

    解忧公主则在细君去世后,再赴乌孙。居乌孙五十年,历汉三朝乌孙三王。武帝之后,汉朝影响力在西域衰落之际而匈奴势盛,乌孙国内投降匈奴势力喧嚣甚上,而汉朝援军数年无音信。此间,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说服乌孙王,度过最艰难的年月。直到汉宣帝援军赶到,乌孙与汉联军大破匈奴,将北匈奴逐至中亚,永绝大汉北方边患。解忧之功,可谓至伟,不弱于卫青、霍去病、张骞、班超等须眉!

    解忧也是和亲公主中,少数得以重返故土的一位。据《汉书·西域传》:“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悯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出塞时豆蔻红颜,再入玉门华发苍苍,但天道偶尔有情,却将灞桥月,长照解忧还!

    其实,唐时和亲公主中,也有许多非汉族的女子。如前面提及的唐崇徽公主,其实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仆固怀恩的女儿。仆固怀恩是铁勒人,其三个女儿都是和亲公主,其家族中在安史之乱中殉难的达四十六人,可谓满门忠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wd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