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妻子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史记》中的上古时代氏族婚姻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代表的五位杰出天子,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
“黄帝着,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有确切的父亲,自己也有名有姓,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父系氏族。这是因为在母系社会中,子女生活在族群之间,并无家庭的观念,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黄帝修德振兵,通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先后打败了炎帝和蚩尤,又通过“合符釜山”成立诸侯部落联盟,终于平定乱世,定国都于涿鹿城,建立起融合各部族的统一国家。此后,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家国天下。
黄帝的正妃嫘祖,出生于西陵氏族,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另一个叫昌意。“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这说明黄帝除嫘祖以外,还有其他妃子。其他妃子的地位低于嫘祖,而且孩子的地位也由于庶出而低于正妃之子,故名不见经传。此时已出现一夫一妻制家庭的雏形,一个男子有一个正妻,夫妻关系相对紧密,且建立家庭并抚育子女。权贵阶层的男子,除正妻之外,还要娶别的妻子,这是常有的事。
黄帝和嫘祖的结合,属于不同氏族间的婚配。黄帝已经做了天子了,为何要舍近求远,去西陵族求取结婚对象?难道本族之中找不到一个可结婚的女子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五帝本纪中记载的其他人的婚配情况。
黄帝的儿子昌意,被分封到四川岷江,“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高阳”。蜀山氏的部落,在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处。
黄帝的孙子帝喾,娶“娵訾”部族的常仪为妻,生了儿子“挚”,娶 “陈锋”部族的庆都为妻,生了儿子“尧”。顺便说一句,挚作为嫡长子先即位,但因其政治衰微,后又改立他的弟弟尧做皇帝。因尧和挚都做过天子,故庆都、常仪都用“娶”字,享受正妻待遇。
以上这些帝王皇子,他们的妻子都来自于其他氏族,通婚的氏族遍布中国各地,可见并非个例。根据当时情况来看,异族、异姓婚姻,不外乎有几种原因。一是以结婚为外交手段,通过和亲,建立和维护与其他地区氏族的良好关系,巩固统治。二是随着社会发展,有了婚姻的禁例,血缘亲近之人禁止通婚,逐渐发展到与父母一方有血缘关系的人一概不准结婚,也就是同姓不婚之制,否则视为“乱伦”、“鸟兽行”、“禽兽行”。这里的同姓概念,相当于同氏族。至于此类禁忌产生的原因,大概是在新石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文化渐进,人和人之间因财产占有和利益分配问题产生嫉妒之心,而族内婚配,容易导致争风吃醋、争色斗乱,影响氏族和谐稳定。此外,人们根据经验积累,逐渐意识到近期结婚会产生遗传和健康上的问题,“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因以上种种,故推行同姓不婚。
至于舜的婚姻,则是这样的情形。尧因儿子丹朱缺乏执政能力,在征求大家的意见之后,打算传位给舜。但尧非常谨慎,“吾其试哉”,对舜进行了360度全方位考察,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起嫁给舜,让她俩在生活中观察舜的举止品行。娥皇、女英是金枝玉叶,出生高贵,但恪守妇道,在舜的山西老家恭恭敬敬侍奉公婆。这种姊妹同嫁一夫的情况,亦非偶然,而是属于更久远时代的辈行婚的遗迹。辈行婚是古代的一种群婚现象,它排除了纵向直系血亲间的两性行为,禁止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形式的婚配,在同一族群内,同一辈行或同一年龄阶段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
五帝本纪中反映出的上古时期氏族婚姻情况大致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