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电影火车站简书电影院
是「奥斯卡」最佳没错,可“绿皮书”到底是个啥?

是「奥斯卡」最佳没错,可“绿皮书”到底是个啥?

作者: 电影火车站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17:58 被阅读53次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周五夜晚去看了这次奥斯卡的最大赢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今儿个就来讲讲这部电影。

绿皮书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两位主人公一个是个举手投足透露优雅,在那个年代少有的“上层”黑人钢琴家;

一个流氓气十足的白人司机。

两位生活在六十年的不同阶层的人,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聚集在了一起,跨越了大半个美国,一路消除隔阂与偏见成为好友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一出为奥斯卡量身定制的匠心喜剧,剧本扎实,演技迫真,细节到位。

主人公一个是黑人加同性恋,一个是意大利裔。

近年来的奥斯卡越来越强调所谓政治正确,最明显的比如说今年最佳影片的提名中加上了来自漫威的《黑豹》,有些人可能比较反感于这样迫于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不得已的做法,但说实话这部我看完并没有一丝反感。

而《绿皮书》就是这样“正确”的集大成者。

首先它形式是喜剧的,让人放松。与此同时它的内核却是“反对偏见,鼓励观念的改变”,这样一个足够深刻,让人反思的主题。

两者互不冲突,非常协调。

公路片的架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类,随着主人公一路走走停停,浏览壮丽的美国风光。

剧本写得富有节奏感,好比相声里面的包袱,埋早埋晚,抖快抖慢,都是讲究,这部喜剧里面的笑点总是能够卡在节奏点出现,可见编剧深厚的功底。

所以总结来说,这是一部从各方面看都非常之“工整”的电影,各处细节都是经过细细雕琢的,是美式剧情片的标杆,能够摘下奥斯卡完全不出意外,完全值得买票去电影院一看,推荐。

另外看完真的好想吃炸鸡!

来讲讲电影的名字。也就是一直在电影里面出现的一个小物件"绿皮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这其实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

在电影所处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出现了一次短暂的高潮,而且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

那时候越往美国南部,对黑人的歧视越发严重(其实算是南北战争遗留问题,南方的种植园经济需要大量的黑人廉价劳动力),甚至在晚上禁止黑人出行,当时很多旅店只允许白人入住。

所以在1962年,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一本名为《绿皮书》(green book)的小册子,而“green”其实指代的是他名字中的“格林”(green),在这本小册子中,指出了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允许黑人入住和就餐。

当时种族歧视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其实影片中很多的细节在历史上都有真实可考的背后故事。

《绿皮书》中白人司机问及汤雪莉(黑人),为什么要去南方演出,另外一个乐手讲了一个乐手之前来南方演出被人殴打的故事,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

“1956年,爵士乐歌手纳金高尔受邀来到美国南部的伯明翰地区表演,台下全是白人观众,而纳金高尔是第一个受邀在白人机构演出的黑人,创造这个记录的代价是演出时被3K党(一 个奉行白人至上和歧视有色族裔主义运动的民间排外团体)人推下舞台,遭受暴打”。

正如那个乐手所说,“想要改变人心,需要巨大的勇气”。

此外电影开头有说“根据真实友情故事改编”,并且结尾也展示了真实故事里两位主人公的事迹,他们从那次旅程过后一直保留着深厚的友谊,这让我不由地想起另外一部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也是黑白配,讲述跨越阶级种族的友谊。

而公路片的架构让我想起另外一部我特别喜爱的公路片《杯酒人生》,讲述好友二人一路品鉴红酒,收获人生感悟的故事。

电影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值得玩味。

比如雪利其实是希望去演奏古典音乐的,但在另一个主人公的鼓励下在圣诞夜去了黑人酒吧,给黑人同胞们演奏爵士钢琴。

一般我们认为爵士乐是非常即兴的一种的音乐,开头和结尾会定一个主音,中间是在主音基础上不断加快变慢节奏,乐手也会根据心情加点非常俏皮的“自我发挥”。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里面有个细节就是钢琴上面放了一杯威士忌,其实这是用来助兴的,熟悉爵士乐都会知道历史上很多天才爵士乐手不是酒鬼就是瘾君子。

特别有趣的一点是,爵士(jazz),蓝调(blues),灵魂乐(souls),放克(funk),甚至到近代的rap,黑人在几乎所有的音乐品类中都是极具天赋的,一直走在世界前端。

但当时黑人演奏的音乐早期在美国并不被人看好,但黑人音乐传入英伦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影响了滚石,披头士,谁人等一大批早期摇滚乐队,而这批摇滚乐队后续在美国走红,形成了摇滚乐历史上知名的“第一次英伦入侵”,所以讽刺的就是这个——

因为偏见与歧视,导致美国竟然要把美妙的音乐放到海外溜一圈才能接受它们。

还有一个细节是黑人钢琴家雪利是个同性恋。

在那平权运动刚刚起步的年代,对于同性恋的歧视非常严重,有个组织专门来抓同性恋的,叫做YMCA,全称是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和他的同性伴侣被抓了进去,全身赤裸遭受非人的虐待。

然后有首歌就叫YMCA,由基佬乐团The Village People 创作于1980年。

这首歌以简单的歌词调侃了基督教青年会,也成为了基佬歌的代表,甚至可以说是LGBT国歌了,他们穿上制服——分别代表建筑工、印第安人、牛仔、警察、皮条族和士兵,构成对所谓传统的的男子汉气概和当代社会歧视的绝妙讽刺。

然后The Village People的很多歌都有出现在过贾樟柯的电影里面,这首也不例外曾经在《江湖儿女》里面出现,为什么呢?

因为贾樟柯的电影时代背景大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迪斯科风靡全国,而歌曲数量有限,大多是从“洋垃圾”里面翻检出来的打口碟。

那时代人们的英文水平都不咋地,但是the village people的歌大多旋律简单,节奏感强烈,特别适合作为迪厅舞曲,没成想这个在美国为了同性恋平权运动发声的乐队在中国也意外走红,大小迪厅都是《YMCA》和《Go West》。

最后说一个特别打动我的细节,之前演出的路上曾经遇见过坏警察把他们关进监狱,然后黑人雪利打电话给了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才得以获救。

回去的路上又有警察尾随,两人都心想坏了,又遇到这帮子臭条子,结果人家让他们停车其实是好心提醒他们车胎坏了(之前也有情节提示他们的车胎被一帮子小偷动过手脚),并且热情地帮助他们更换了轮胎。

其实我们在新闻或者生活中听闻或者遭遇一些道德缺失的人之后,可能就会想当然把这个坏的标签同时贴到他们所属的群体之上。

常见的地域黑,种族歧视,医患纠纷等等。

偏见由此产生传播,我想一旦偏见产生蔓延,破除它们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甚至说是几代人的努力的。

这时候电影已经不再是简单只是触及到黑权这个领域了,而是上升到了“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一些固有的社会偏见”的思考上来了。而今社会随处可见,性别的对立,焦虑的贩卖,阶级的割裂,对他人简单地标签化,凡是不同于我的即所谓“不正确的三观”,太多太多,不一而足。

或许,多一些包容与爱,去尝试将心比心去尝试理解才是应该提倡的态度。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孔老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都是老而弥新的道理了。

这世界有黑人,有白人,有同性恋有异性恋,我喜欢吃香菜的有不喜欢吃的,世界正是因为它的多元多样才多姿多彩的,难道不是么?

当社会能允许少数人的存在,才做到了真正的包容与文明。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电影火车站 你想看的电影都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奥斯卡」最佳没错,可“绿皮书”到底是个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io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