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unflower/王嘉悦
第一次听到“空巢青年”这个词,我翻了个白眼。我一好好的上进青年怎么把我跟“空巢老人”对比起来了呢? 现在再听到这个词,我会挑眉一笑:
“对呀,怎么啦”。
什么叫“空巢青年”?——它形容的是“一人家庭”的状态。典型特点是:20到40岁之间,在大城市工作,且独自居住的青年人。
去年淘宝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我国的空巢青年数量达到了5000万。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在中国“一个人生活”的成年人已超过5800万。(嗯,盆友,你好)

1 真实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自从空巢青年这个词出现以来,网络上就开始充斥大量对这个群体夸张的负面描述和冗余的担心:
“四没青年(没约会、没对象、没爱好、没憧憬)。”
前两条我认了,后两条可不是这样啊
(赶紧拿出我的岗位优秀奖证书和麦霸麦克风)。
“孤独的像条狗, 和Siri成了好朋友。”
等等,你确定你能和siri顺利聊天10轮以上?
“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
讲道理,不独居也会这样吧。
的确,作为空巢青年,尤其是20-30岁事业尚未稳固的X漂一族,我们有自己正面临的困境:
“生存压力大,居住条件一般”
朋友江,base在北京望京区,每月2800元的房租,住着不到15平的合租房小单间。平时很少做饭,除了洗漱,基本不占用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本身也很有限),小房间几乎就等于她的小世界。哦对了,她有一只很可爱的小猫。
另一位朋友阿贝选择地点偏远的通州区(北京东五环外),花不到四千块跟同事合租了一套几乎全新的小两居,但缺点是交通不便,去哪都很远。嗯,她也有猫。
在大城市租房总是伴随着比想象中更多的牺牲。地段好条件好意味着费用高。暂时承受不了高房租的年轻人只能将就住着一间也许还不如老家房子的小屋,忍受狭小的空间,老化的家用电器,甚至时不时坏一坏的水管……
“社交稀薄”
独自生活的我们,大多数都是“独身”。有时候一个久了,会渐渐开始享受,当然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封闭。我身边不乏爱好社交的交际人士,他们把自己的周末交给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开放的网络社交系统,愿意为关系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和亲人朋友保持着持续的联系。
不过更多的同伴们,正在变“宅”。好奇心日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发现空巢青年的出行习惯是——不出行
。“工作日会计划一个完美而充实的周末,然后到了周末一个人在家宅两天。”同样的宅也体现在社交方面。我们可能更“独来独往”:不会频繁地跟朋友或者外界保持联系。稀薄的社交行为有时难免会让我们因缺乏支持而感到失落或者悲伤。比如,在我们生病的时候,忘带钥匙被锁在门外的时候,工作不顺内心沮丧的时候,或者酒局散场抱着马桶哇哇大吐的时候……
当然,一个人也会有些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比如:买菜不够上称的量,做饭总是吃一半扔一半,不好意思一个人去餐厅吃火锅等等。。。
但其实,无论是否空巢,人们都要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也都难免会在某个瞬间感到孤独。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更不是所谓有缺陷的问题青年(严肃脸)。
2 “独居”文化的冲刷与变迁
在美国,“一个人家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美国2013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 “一个人家庭”达到了所有家庭总数的1/4。所以总体而言,大家并没有觉得自己一个人住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不会把独居当作一种需要强调的“特殊生活状态”。
UCLA的学者Patricia Greenfield研究指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随着美国的城市化,文化价值中偏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越来越多,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少。一个证据是,她分析了美国从1800年到2000年出版的110多万本书,这些书中所用到的词汇产生了变化:更多的“选择”更少的“义务”;更多的“得到”更少的“给予”;更多的“感受”更少的“行动”;更多的“个体、自我”更少的“权威、服从”;更多的“特别”更少的“归属”。
今天的中国,“空巢青年”这个词恰恰反映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之间的冲突。在社会的主流观念中,如果你超过一定年龄仍然在独自生活,会被无形钉在 “社交耻辱柱”上,因为独居即意味着孤独,孤立,以及局外。人们下意识会认为,独居是一件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而不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结果;同时,人们会对独居者没能完成社会对其期待的任务(组建家庭、结婚生子等)这件事评头论足。
毕竟人这个生物种类,在太长的时间里被定义为群居动物或家庭核心的动物。集体主义在过去的历史中确实有着聚居的显著优势,可如今,个人主义思潮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增长。
个人主义的意思是,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权利,认同一个人自身所获得的事物,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及独特的自我。与此同时,集体主义思想的减少就意味着“服从、奉献、社会归属感、区域划分感“的降低。
显然,在更加发达的市场经济,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开放的网络社交系统中,具有自主性的独居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3 “空巢青年”,是我们的生活态度
与其说“空巢青年”是一种身份标签,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我周围的“空巢青年”,大多是自主选择要离开自己从前的“巢穴”,到一个新的城市开辟自己的新空间。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大城市里独自生活,是因为有自己向往的城市,有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我们也许享受也许挣扎,但都是自主选择的过程。不论如何,能够自主的追求并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单身社会》的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认为: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他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了深度访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中,独身生活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成功,很多成功人士认为独居是一种成就或者“很酷”的事情。而在中国,无论你事业上或其他方面再优秀,如果你是选择独自生活的话,就很大可能被人揣测为一种人格的缺陷或失败。客观上说,社会环境对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低包容度和系统性的压迫恐怕是我们最难以克服的障碍。
也许有人会因此生出自卑感,进而把自己封锁在有限的环境里,不断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 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空巢青年”不是无可奈何,而是我们的自主选择,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介意这层所谓的“标签”与“偏见”,并因此给自己设限呢。所谓丧气外露、逃避社交、日子空虚寂寞、饮食无规律,这些都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选项,而不是“空巢青年”的必经之路。
作为一个长期“空巢”的小年轻,我深刻体会到,独处完全可以自得其乐。事实上,阅读、唱歌、健身、看剧、下厨,有很多事情即使一个人做也可以很愉悦。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而美好时,会有一种满足感,似乎“万物皆备于我”,而这是构成幸福最重要的内容。
那些丰富而伟大的人总是节制交友,不远不近地欣赏着人群的火焰,既不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也不被火焰灼伤。彼得拉克在《论孤独的生活》里说,当人们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但这样的说法就犹如说一个人不愿意在深夜的森林中行走,就说他不喜欢散步一样。
PS:最后想对那些那些过分担忧和diss我们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说,有时间的话不如关注我们5800万homie背后的商机和风口?
---EN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EmpowerMe(ID:EmpowerMe20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