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盖茨写过说:“人类普遍渴望同情。孩子急切展示自己受的伤,以获得满满的同情。为了同样的目的,成年人... ...展示自己的创伤,讲述自己的事故,疾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我实际上都在这么做。”
在我的理解里,这份对同情的渴望,不论是来自于成年人还是来自于小孩,实则也是因为内心对关注的渴望,获得同情,获得关注。
听说在人类进化初期,在森林里和很多猛兽一起争夺资源地,还要保护自己不被猛兽所伤害。因此,人类逐渐成为群居动物,因为那些群聚的原始人类往往能够一起抵御,或者防范野兽的侵害,而独自而行的那些人则容易陷入生命危险,然后逐渐被淘汰。
这样看来,对关注的渴望好像从远古时代便能有所追溯。当一个人与一群人生活在一起,会想要得到关注并去极力表现自己,从而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诉说自身的经历来获取同情,仿佛这是一种自然与本能。所以我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密不可分并且互相影响。

就像每一个在社会一种生存的人,要逐渐磨平自己的棱角去和大家相处与融合,让自己与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契合,像大家意识里的一样:会说话,能适应,懂变通,懂得处事之道,这样的人才更能被社会所接纳,并且更容易成功。即使可能自己的本性与此是背道相驰的,但也会因为社会规则,然后去改变自己来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同情。
当我了解这份几乎被广为接受的规则时,会因为自身的倔强不愿去改变自己:“为什么大家一定要都变得一致呢?不允许有不同吗?就算我不懂人际,不善沟通与适应,我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大家对这种外界关注的渴望的表现力会渐渐减弱,小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很活跃,中学略显冷淡,大学更是冷清。好像越长大,大家越不愿意去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但这并不是因为内心对被关注的渴望减少了,可能是换了另一种形式,或者找到了真正适应自己的存在方式。
我相信事在人为的因果关系,也觉得有潜在注定着的缘分,从心而发做的事情总是更容易成功。在人世间生存,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去选择,仅有的数几十年人生,我只是想有点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