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历史对我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唯一能让我提起点兴趣的,就是各种宫斗和穿越类古装剧了。但看完这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可却词穷得找不到形容词来表达我对这个朝代的热爱。
在那个年代,有着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有着天下无敌的庞大舰队,有着传统理学与心学交相辉映的文化氛围,在那个时代,郑和下西洋开辟新航道,戚继光抗倭,李时珍尝百草,徐霞客游历天下......
整整七部的《明朝那些事儿》,近三百年的历史,当年明月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描述得生动鲜活、引人入胜。不仅将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市井小民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将三百年兴衰荣辱和波澜壮阔描述其中。当年明月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如他所言,他做到了。
他擅长把严肃的事情用幽默的笔法表述出来,比如对于万贵妃想加害朱见深唯一的子嗣这件事情,他在文中这样写:
朱佑樘也没想太多,松一松腰带就准备上路,此时周太后却站了出来,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去到那里,什么也不能吃!千万记住了!” “要是一定让我吃呢?” “就说你吃饱了!”
到了地方,万贵妃果然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和颜悦色地对朱佑樘说:“吃点吧。”朱佑樘收住了口水,说出了违心的答案:“吃饱了。”按说事情到这里就算结束了,可是朱佑樘小朋友,世事难料啊。
“那就喝点汤吧。”完了,这句没教过啊!
他低下头开始思考标准答案,一旁的万贵妃却仍在不停地催促着,要说这孩子心眼还真是实在,憋半天憋得脸通红,终于蹦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我怕有毒!”
万贵妃目瞪口呆,看着一脸无辜的朱佑樘,几乎当场晕倒在地:你小子也太直接了吧。
当然,他也总是时不时引用一些句子,可他是这样引用的,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比如“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除此之外,他会把一些可能不太重要的有趣的小事也写入其中。比如郑和带回的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比如张定边被朱元璋打败了,可他一口气活到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
原来历史可以写得这样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可能历史并不幽默,真正幽默的是作者。在引人欢笑的同时,他也把历史写得很煽情,历史总是发人深思,让人流泪的。
同样拿朱佑樘的事情来举例吧。由于万贵妃对朱见深的子嗣进行加害,导致朱见深膝下无子,幸运的是在所有人的保护下,朱见深与宫女留下的唯一的子嗣朱佑樘活了下来。
这一段史实,他这样写道:
这之后的五年,纪姑娘的这个孩子一直在宫中生活,虽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亲、吴阿姨、张叔叔以及无数叫不出名字的内监宫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长着——至少比他的父亲幸福。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而这些生活在后宫最底层的人们却没有发现,他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时间,紧密森严的后宫中多了一个孩子,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宦官、宫女、妃嫔们都知道,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这个秘密。只有一个人不知道——万贵妃。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史实,是发生在以争宠夺名、勾心斗角闻名于世的后宫中的史实。在这里,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守了这个秘密,证明了善良的力量。
读史多年,唯一的发现是:几千年来我们似乎在重复着同一种游戏——权力与利益的游戏,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令人厌倦到了极点。但这件事似乎是个例外,它真正地打动了我。
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
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
动可幽默,静可煽情。当年明月将历史娓娓道来,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感动,还有更多的思考。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当你遇见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就与书中的故事心心相连,这也算是一种缘分。我很庆幸看了这本书,也很感激作者的用心和坚持,在这个鸡汤泛滥的时代,沉下心来的作者让人敬佩,也值得学习,感激他翻阅无数资料,将无趣的历史写成如武侠江湖一般引人入胜,花费心血,在这将近一百万字的叙述里,给我们带来共鸣。
历史的真相又残酷又现实,几千年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朝政,烽火连天的朝代变迁,但让人最为震撼又感动的是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动荡不安,无论你处于怎样的困境里,世间一定仍有善良和正义,永恒不灭。
记得在明朝局势危急的时候,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大明朝的于谦。
记得朱棣篡位割下铁铉的耳鼻塞入他口中,铁铉一身正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记得徐阶卧薪尝胆,忍耐十余年,除掉明朝第一奸臣严嵩。
记得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依然坚持改革,不顾一切的张居正。
记得被敲碎肋骨,铁钉入耳的杨涟,他留下的血书震撼人心:“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记得即使穷困潦倒也怀揣梦想,最后悟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理的王守仁。
记得游历祖国山川,一人前行,留下地理学著作的徐霞客。
记得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甚至拿自己的钱出来充当军饷的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尽管明朝气数已尽,他仍一路坚持,即使知道最后没有结果。他在自缢书写道:“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在利益的面前,良知实在太过脆弱。
那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因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几千年来,一直有人走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无论经过多少折磨,他们始终相信规则,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公理与正义,相信千年之下,正气必定长存。
但只有岁月的沧桑,才能淘尽一切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的遮盖与灰尘,看到那些殉道者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而不灭。
除了无数功臣名将文豪,在明朝里,没有真正的“好皇帝”,也没有完全的“坏皇帝”,每一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共同带来了明朝登峰造极的文化繁荣昌盛景象。
最后,向共同书写了明朝三百年历史的明朝十七帝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