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成语说开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成语可谓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我们在说某一种力量无可挽回的没落时,总是用“无可奈何花落去”来形容。其实“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与“似曾相识燕归来”连在一起的,它最初的意思可能并不是这样。那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呢?读了本文后,或许会有意外的发现。
01 我们先从“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成语说起吧
人们经常形容某种力量的没落为“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常常形容日常生活中一些无可挽回的事为“无可奈何花落去”,比如有人调侃自己尽管工作很卖力,却仍碌碌无为、没有任何成就时说:“但这一年真的就这么过去了,无论多努力,终究无可奈何花落去啊。”
“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个成语如今已经是那样地深入人心,甚至已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但是,要说起这个成语的出处,估计有很多人就不甚了了了。
这个成语是出自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的一首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全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中,与“无可奈何花落去”搭配在一起的,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它们也是一副对联,看似不经意间信手拈来,却是浑然天成的佳对,怪不得千余年来受到无数文人骚客的追捧,以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成了成语。“似曾相识燕归来”尽管不如她姐姐“无可奈何花落去”那么声名远播,却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带着面纱的容颜“似曾相识”,因此也成了成语,意思是好像曾经见过,或者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02晏殊是谁?不说不知道,细说起来还真能吓人一跳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作者晏殊尽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是其在后世的名气却远不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
但是范仲淹、欧阳修二人却是晏殊的门生,王安石、苏轼又是欧阳修的门生,算是晏殊的徒孙了。并且晏殊当宰相时,朝中大臣竟有一半都是他的学生,因此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细论起来,晏殊这个人确实算是奇才。
晏殊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时,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了他的名声后,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与1000余名进士一同参加了殿试。晏殊的从容镇定和真诚打动了皇帝宋真宗,因此受到宋真宗嘉奖,被赐为同进士出身。于是,还在读初中的年龄,他就成了一名副县级干部,到京城的衙门里上班了。
公元1018年,时年27岁的晏殊,已经升任为户部员外郎,也就是部长助理,兼太子舍人。当时的太子舍人只有一个,足见宋真宗对他的信任,也可见他人品的确高尚。
此后,晏殊的仕途颇为顺畅。他尽管也曾经三次被贬外放,外放时却没有吃多少苦,并且他每次被重新召回京城时,都被委以重任。他因此曾经两度担任宰相,位极人臣。无论是作为京官还是外放期间,晏殊都是以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首先,他特别重视教育,无论是当地方官还是在京期间,在教育方面都颇有建树。
在应天府当地方官时,他大力扶持发展应天府书院,还力邀范仲淹前往讲学,培养的人才不计其数。据传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年轻时也曾女扮男装在该书院读过书。
应天府书院当时与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从讲课老师的学识和名气、办学资源、毕业生去向等多方面考察,这四大书院办学层次都相当高,至少是985大学的研究生教育阶段。所以,某些有香蕉人倾向的国人也不应妄自菲薄,毕竟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至少在1000年前就开始了。
公元1043年,晏殊在当宰相期间,又与范仲淹一道,倡导创立州县官立学校,官立学校还设立享受干部待遇的教授。他还改革教学内容,以便学以致用。通过他的努力,从京城开封到全国各州县,全都设有国立学堂,整个大宋朝的教育事业自此蒸蒸日上。欧阳修因此由衷地赞扬自己的老师晏殊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在政治上,晏殊时时处处考虑的都是朝政的安稳,很少计较个人得失。例如:宋仁宗刚刚即位时,因为年幼,由皇太后刘娥临时掌管国政。时任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都希望独享进宫见太后奏事的权力,一时相持不下,朝政颇为混乱。这时候,晏殊挺身而出,建议太后垂帘听政,丁、曹二人都不能进宫面见太后。他的这一建议,在当时的情况下对稳定政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本人则面临着同时得罪当朝宰相和枢密使的风险。
晏殊还十分重视边防,在边防方面提出的很多对策颇有成效。公元1040年,刚刚称帝不久的西夏李元昊出其不意地进攻陕西,打了宋朝一个措手不及。在此战事不利、边情告急的情况下,晏殊详尽分析边关和朝内形势,向宋仁宗上奏提出加强军备的四件当务之急:
(1)撤消内臣监军,使边关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
(2)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
(3)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
(4)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
他的这些建议一方面有助于扩大边关统帅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决策的权力,一方面也有助于充实国家财政和军费,缓解国库囊中羞涩的局面,因此被宋仁宗欣然采纳。朝廷实施了他的这些建议后,效果很好,最终扭转了宋夏战争局面,迫使西夏不得不称臣议和。
公元1055年2月27日(农历正月二十八日),晏殊在京城开封病逝,享年65岁。宋仁宗亲自前往祭奠,还辍朝两日,以表示对他去世的哀痛。
可以说,晏殊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极其荣耀,是一个妥妥的人生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