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这才是刘邦连载小说忘忧社
【连载】《这才是刘邦》第二十一章 比速度 没有人比我快!

【连载】《这才是刘邦》第二十一章 比速度 没有人比我快!

作者: 小司空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2:30 被阅读168次
    咸阳 秦宫

    三尺剑破咸阳

    前文说过,刘邦曾派遣魏人宁昌前去联络赵高。而没过多久,他果然收到了赵高的信。

    此刻的赵高已经做掉了胡亥。因此,他以为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自己之前的设想来发展。所以赵高在信中表明了一个意思。那就是想要和刘邦一起分了关中,各自称王。

    可以想象,得知了赵高想法的刘邦这一次放心了。看来,那个权倾朝野的赵丞相,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刘邦是何许人,先不说他并不会也并不希望与人平分关中。就算是要平分关中又怎么会和赵高同列?

    另外谁知道赵高的这一说辞是不是一个陷阱(沛公以为诈)。更何况,派遣宁昌前往联络赵高,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忽悠赵高。很显然,现在刘邦的目的达到了。所以谨慎的刘邦决定了,关中不用你赵高和我平分。

    因为那是我的东西,我要自己去取得。

    现在,当朝丞相干掉了本朝天子,大秦的内部不混乱才怪。所以,这正是一举突破武关,进军咸阳的绝佳时机!

    因此,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一举突破武关,进军到崤关(今陕西省商州市西北)。至此,只要突破崤关,那么大秦的腹地将彻底的暴露在刘邦的视野里。而在那不远处的尽头,便是他此行的目的地、咸阳。

    不难想象,当刘邦率军突破到崤关的时候,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年沛县的一个亭长,而今竟然亲自率军逼近了帝都。当年见到皇帝仪仗不得不叩首的徭役,而今竟然要用武力推翻一朝。这又是何样的反差?

    这一刻,饶是刘邦再怎样的冷静,他的内心都是有一种火热,似乎要立刻喷发出来。

    项羽,我终究比你快。

    可是,话虽如此,但是若想顺利的突破崤关,似乎也并不容易。

    因为得知了刘邦军具体位置的子婴也是准备拿出最后的家当,与刘邦决一死战!

    在子婴看来,不论结果如何,总要试过才会知道。

    很快,秦军开进了崤关。前来迎战刘邦,试图做殊死一搏。这支军队也许是大秦能够调动的最后一支精锐力量了。此刻的这支秦军,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士兵。可以说,他们的身上寄予了子婴救国的希望。

    子婴真切的希望,这支军队可以扭转乾坤、可以创造奇迹!但是在刘邦看来,区区几万秦军,是无法阻挡他的。

    面临崤关的秦军,胸有成竹的刘邦制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那就是选派出两万精兵直接出击,试图横扫过去。

    从砀郡、昌邑、洛阳、南阳,这一路走来,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坚战,刘邦对自己的军队都是信心十足。

    因为他从弱小逐渐变得强大、他的部属也逐渐的从业余变成了专业。所以,他决定,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残敌。

    但就在他准备行动时,一个人的一席话,再次阻止了他的这一想法。而那人,自然便是张良。这位帝师又一次以其独特的战略眼光警醒了刘邦。

    “沛公,秦兵现在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能轻敌啊。我听说秦将是屠夫的儿子,对付这种人最厉害的办法就是利诱(贾竖易动以利)。咱们这样儿,您先按兵不动,然后派人先去布置五万人的炉灶,并且在周围的山上多数旗帜,作为疑兵,在心里上震慑住对方。”

    说到了这里,张良的目光便落在了郦食其的身上,若有深意的点了点头。郦食其也是明白了,而刘邦思虑片刻,点头道:

    就这么办。

    那么究竟是怎么办的呢?

    张良的意思就是派遣郦食其先生携带着金银财宝前往游说秦将归顺刘邦。而为了给秦将造成心理威慑,增加己方的游说筹码,故而使出了疑兵之计。

    既如此,此计成功了吗?

    只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财宝的力量是无穷的。加之郦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秦将被轻松搞定。

    这还不算,郦先生还带回来了秦将的诚意,他表示愿意与刘邦联合一起袭击咸阳。

    每每看到此处,在感叹于张先生、郦先生的能力之下,也着实为大秦感到悲哀。谁成想子婴最后寄予希望的一支大军的主将,就这么把自己给卖了。

    但对于刘邦来说,这是件好事,多了几万生力军,何乐而不为呢?可就在刘邦打算回信秦将如何如何的时候,张良又阻止了他。刘邦很是好奇的看向了张良,因为他知道,子房从不说空话。

    “沛公,这只不过是秦将想要叛变而已,恐怕那几万秦军不会同意,那样的话就危险了。不如趁秦将懈怠无防备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兵道之上这些原本就是必须要判断的。当此之际,秦将还沉浸在郦先生口头上许诺给他的种种好处,却不知道他却被那个老头儿给黑了。

    这一次郦先生黑了别人,而几年以后,他自己也被人以同样的方式黑掉了。当然,这是后话。

    不论怎么说,此时,为了沛公的大业,大家还是干劲儿十足。

    于是,在这一计划安排下,刘邦率军猛攻秦军,秦军大败而逃。接下来的战争完全是一边倒。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六个字:

    秦军跑,刘邦追。

    之后双方在蓝田(县治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又打了一仗,秦军又大败。

    看着距离自己越来越近的咸阳,刘邦却一点点的冷静了下来。也许他忽然会发现,自己距离那遥不可及的王者,似乎真的是近了一步。

    先入关中者王之。或许,我刘邦真的能够成为关中王!

    一路走来,四处战火,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刘邦虽非圣贤,却也有一颗仁爱之心。

    很快,刘邦的军中接到了一条命令。

    “诸所过毋得掠卤。”

    就这样,原本一路高歌的刘邦军更加的势如破竹。因为良好的军纪深得人心,使得刘邦军在关中地区很受欢迎(秦人喜)。各个关隘驻守的秦军也因此毫无斗志、防备松懈(秦军解)。

    这一次,子婴心凉了,因为他已经无兵可派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邦军飞速前进,来到他大秦的国都,在这天子脚下肆无忌惮的横冲直撞!

    没过多久,咸阳真的就在刘邦的眼前了。可是这时候,刘邦军却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驻扎在了霸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难道,他是不想攻城了吗?

    当然不是。

    为了使百姓免于战火,也为了方便(节省时间、保存力量),刘邦决定派人劝子婴投降。到了现在,摆在子婴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拼死抵抗后自杀殉国,要么投降。

    权衡利弊后,他选择了第二条路。这时,距离他称王仅仅四十六天。

    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并不知道子婴当时的内心是何等的悲凉,但或许我们又是知道的。他虽身为亡国之君,可国亡,却并不是他的过错。因为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后的努力。那一刻的他,在想些什么?

    是感伤哀叹于天命?还是无颜愧对于先祖?亦或是自责有愧于黎民?

    天命,虚无缥缈,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可其真的存在吗?在子婴的眼里,似乎真的存在。

    历代先祖,筚路蓝缕,血泪浇灌,终成大秦。可如今,大秦却是亡在了他的手里,身为赢姓子孙,他又有什么脸面去面对列祖列宗?

    苍生择他为王,百姓奉之为主。可在敌军兵临城下之际,他为王,可护得了百姓、保得住家园?

    生在了这个时代,他注定是一个孤独的悲情者。他丢了自己的社稷,却赢得了我们的同情。这对于历史人物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千载之后,依旧有人评说。

    至此,大秦终究还是去了,那样的决绝,似乎没有一丝的留恋。

    而那一刻的子婴,人虽在,可心,也已经去了。

    计议已定,公元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五百余年前秦襄公,初为诸侯,秦立。

    四百年前秦穆公,大会诸侯,终成五霸。

    一百五十年前秦孝公,变革古制,君臣相佐,秦复强。

    十五年前秦始皇帝横扫宇内、一统八荒,秦至极。

    秦王子婴四十六日,沛公刘邦兵临城下,秦亡。

    每个朝代达到辉煌所历经的艰辛,并不是枯燥的文字所能表达的。俗语云,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几十字几百字,一个朝代也就亡了,仅此而已。

    大秦

    看着近在咫尺的咸阳城,看着俯首在自己身边的秦王子婴,看着一般沉着头的秦大臣,这一刻的刘邦思虑万千。

    就在几年前的咸阳街道上,他还在既羡慕又忐忑的观看着那高高在上威严无尽的帝国主宰。可命运就是如此的奇特,只要你努力,似乎梦幻之中的存在也有实现的可能。

    当真是造化弄人,现如今,刘邦却是以一个收割者的身份再次来到这里、来取回那似乎早就是为他所准备好的一切。就连那高高在上的秦王都跪在他的面前。

    他享受这一刻。

    但同时他也担心着是否下一秒自己也会如子婴这般俯首在他人面前。

    不,绝不会。

    平复下心中所想,刘邦抬起头望向这片关中大地,望向遥远的九州。

    从今以后,这天下,将由我主宰!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第一个入咸阳,秦亡。而从这一天起,华夏大地上的纪年不在以秦为号,而是更之为、汉元年。

    至于子婴,刘邦并没有为难他。虽然诸将皆欲杀了子婴,但刘邦却说了,最初怀王派遣我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能够宽容容人,况且子婴已经投降,杀之不祥。

    就这样,子婴多活了一阵,直到那位的到来。

    冷静、冷静、约法三章

    不久后,刘邦军开进了繁华的咸阳。当这一群军纪良好的士兵进入昔日的帝都的时候,混乱开始了。因为这一刻,似乎眼前的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进入咸阳以后,刘邦去了哪里呢?

    皇宫。

    当他到达皇宫后,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建筑、数之不尽的财宝。当然,也有着无数的美女、稀奇的珍玩。这一切的一切不仅仅是映入眼帘,因为这一刻,刘邦心动了。

    原因很简单,他只是个人而已。

    作为第一个跑到终点的选手,他认为,这个时候是该好好享受了。

    在他看来,自己就享受这一刻也并无大碍。另外,自己手底下的弟兄们也是劳苦功高,大家都不容易,整天风餐露宿,有一顿没一顿的,也是时候该犒劳犒劳他们了。否则,谁还会跟着你混?

    就这样“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我相信,那一刻的咸阳城内,很乱、很苦。我们往往佩服于刘邦在攻取关中后所实施的约法三章,但不论什么时候,帝王想要得到天下,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心。

    民心在,则大事成。民心失,纵尧舜也不免败亡。

    《韩非子功名》云: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

    人心之重可见一斑,因为百姓的想法永远是最重要的。可刚刚进入咸阳,面对着以前都未曾接触过的一切,人心什么的恐怕还不能够排在第一位。

    所以在这一刻,刘邦的军队包括刘邦本人都已“飘飘然”了。千百年以来,批评刘邦的声音会借此大做文章,赞赏刘邦的往往一笔带过。

    但,错,就是错。不可夸张也决不允许淡漠。我始终认为,不尊重百姓、不懂百姓疾苦的人,必将为百姓所抛弃。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后,当百姓盼到救星的时候,那些“救星”又干了些什么?与他们所标榜的有相符合的地方吗?所以李自成的迅速败亡,咎由自取。

    但刘邦毕竟不是李自成,他也不认识李自成。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过之后则必须要尽量的弥补百姓,道才可成。这样,才对得起他的承诺,才对得起普天下的百姓。

    伤害了百姓,他对百姓的一切好就是一种救赎。只有百姓真正的相信了他,在逐鹿天下的道路上他才会勇往直前,证道称帝。

    历史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而要把刘邦拉出温柔乡,自然少不了劝谏。这件事张良先生再次出马。但在张良之前,还有一个人劝谏了刘邦。便是沛县“葫芦七兄弟”里的樊哙。

    纵观樊哙在为刘邦打天下过程中的表现,可能大家会认为这绝对是一员虎将。正是因为他是武将,所以在文官的权谋方略上樊哙可能就弱上一线了。

    但樊哙此生,却在三次重要关头救了刘邦。而且他所拥有的智慧也一度让人怀疑是张良交给他的。这种观点自然也有证据,那就是似乎每逢重要事件,樊哙的背后总有张良的影子。但不管怎样,樊哙做到了。

    看到刘邦迷恋秦宫殿的一切,樊哙出马了。至于说的什么,怎么说的便不得而知了。但刘邦并没有听从樊哙的话,可樊哙的话和举动却给刘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在樊哙一生中第一次拯救刘邦。尽管这一次,表面上刘邦并没有听樊哙的建议,但樊哙的目的达到了。

    因为他此行,就是让刘邦先对这件事有个印象。于是乎,张良出马了。

    看到樊哙出去后,张良正了正衣襟,来到了大殿内。现把二人对话以罗列形式写出。

    张良(以下简称张):沛公,您知道您为何能够进入咸阳吗?

    刘邦(以下简称刘):为何?

    张:那是因为暴秦无道,天下共叛之的缘故啊。

    刘:继续

    张:现今为天下除恶,理应节俭朴素,现在刚刚进入咸阳,就要安享其乐,这就是所说的助纣为虐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够听从樊哙的意见啊。

    说过后,张良静静地等待着刘邦。他知道,这位沛公会听从他的。

    听到自己手下的第一谋士的话,刘邦沉默了。他的脑海里立刻出现了许多画面,沛县起兵时的豪情壮志、一路金戈铁马的浴血厮杀、沿途百姓的欢呼拥护、还有那内心深处逐渐涌现的凌云壮志等等。这一切使得刘邦不得不冷静的思考,思考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张良说的对,到达咸阳,并不是路的终结,而是新的征程的起始。刘邦要走的路真的还很长。

    他很庆幸自己手下会有这样一般组合,他也是听说萧大人并没有去争抢财货宝物,而是直接去掌握秦朝的律令图籍。而张良、樊哙这两位则是来劝谏自己。能有这样的组合相助,是他之幸。他也自信,放眼天下间,没有任何一人的班底可以与自己相媲美。

    传令下去,封存府库,撤出咸阳,不得扰民,回军霸上。

    就这样,刘邦入咸阳后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及时得到了纠正。但他所犯的第二个错误,险些另他遭到致命的打击。

    但现在还并没有显现,当务之急,摆在刘邦面前的是一项重大的考验。如何处理关中。

    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也显示了刘邦高超的政治水准。

    就在刘邦回军霸上的时候,他给秦朝的父老乡亲们发了一个通告。内容很简单,找大家共商大业。

    老秦人自然前往参加(也不敢不去),他们本以为这次商讨定然会是一边倒,哪里会有他们反驳争辩的机会。

    可当他们听到刘邦的话以后,他们发现自己想多了。

    “父老乡亲们受苦啦!在此,我仅代表全体人员表示对你们诚挚的慰问!秦法严苛,诽谤者灭族,偶语者弃市。但我告诉你们的是,从今以后你们再也不用为此担心了。我要废除所有的秦法!“

    听到刘邦的话,大家都是一震,简直不可思议。的确不可思议。但是这又是真真切切的从台上的人嘴里说出的。可转眼一想,刘邦真的能够保护住他们吗?惊喜与担忧并存又使得大家普遍沉默下来,但是紧接着他们便听到了下文。

    “我和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可以在这里称王。如今,我首先推翻暴秦,进入关中,我当在这里称王。现在,我正式与父老约定,杀人者必死,伤人者、偷窃者必治罪!原秦朝的官吏,愿意投入我帐下的,一应官复原职。大家不必担心害怕,我刘邦之所以来此,就是为父老除暴来了。并不是来侵略,掠夺的。大家都不要怕!”

    在这之后,刘邦还派人到关中的郡县乡邑仔细宣传解读,使得几乎每处每人都明了此事。并且接收任用了一批秦朝官吏,秦人十分喜悦(秦人大喜),争着拿着牛羊酒食犒劳刘邦军队。面对父老的热情,刘邦又说了:

    “我们物资都够用,不缺少,如今年景不好,就不麻烦大家了。”

    于是秦人又十分高兴(人又益喜),很怕刘邦不做关中王(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就这样,关中百姓一致认为,刘邦就是下一任保护他们的人选。

    约法三章

    其实仔细研读刘邦的话,不难发现,在安抚百姓上体现了刘邦高超的政治水平之外,刘邦在秦百姓心中还树立了一个形象。那就是我是关中王,无论如何,关中归我是法定的,合理的。

    虽然说在绝对武力面前或有变故,但先入为主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另外在《史记高祖本纪》里记载这一段的时候,那描写百姓心理时连续运用的“大喜”、“益喜”、“唯恐”所反映的除了刘邦的举动高明之外,更多的是民心的归属。

    也许那个时代,百姓的想法都是很单纯、很简单的。我们只想所有人生活安稳,让老婆孩子吃饱,让自己的父母得享天伦。让生活归于安静,以自己的方式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样,就需要一个依靠,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依靠。这是多么朴实有多么简单的要求!可又有几人能够办得到?

    百姓的眼光很单纯,但、却异常的准确。现如今,百姓选择了刘邦,选择了那个被后人鄙视不屑的人。这,不就已经说明了什么吗?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刘邦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确立了。超过了任何人,不论现在还是以后。

    但前面说过,刘邦在进入关中后,还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而恰恰这个错误的最大威胁来源自项羽,也由此上演了一幕流传千古的角逐。

    至今仍为人屡屡传颂。


    回顾一下始皇帝

    【本书目录】 《这才是刘邦》目录

    【上一章】       第二十章 万世成空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一顿饭的事儿(上)

    【诚意推荐】   简书连载风云录


    各位也可以看看在下的其他文集

    【历史类 】  历史闲谈随笔

    【诗词集】  空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这才是刘邦》第二十一章 比速度 没有人比我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sl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