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国学文化经典读书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七章 爱利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七章 爱利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6-01 08:53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七章 爱利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用父母对孩子的爱与严来说明“吏威严而民听从”的道理。母亲疼爱孩子是父亲的十倍,父亲命令孩子效果是母亲的十倍,母亲喊十声孩子也未必动一下,而父亲喊一声孩子就动了。韩非子借此说明官吏对于民众没有父母之爱,而是用刑法的威严对民众发号施令,效果却好于万倍父亲。君主是选择依法治国还是仁爱治国已经是很明显了。

韩非了所举的父母严爱之例恰到好处,既形象而真实的反应的世俗社会的现实,又有力说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国”一词,词意的实质是治家与治国是一样的,以父亲为代表是法家,依法治国,以母亲为代表是儒家,仁爱治国,法家严,儒家仁,威严则民顺,仁爱则民乱。

一个家庭,基本组成的元素是父母与孩子,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如何管理家庭教育孩子如果治国一样,这里我们主要谈教育孩子的事,一般情况下正如韩非子所说父严母爱,严治与爱治同时存在,就看父母如何解决主导权的问题,按常理与中国人传统的做法,一般是父亲主导孩子的教育,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慈母多败儿”。

将此说法套到国家治理上,其实,依法治国与仁爱治国也是同时存在的,不是说我们提倡依法治国就要抛弃仁爱治国,而是说依法治国主导社会管理与国家发展,仁爱治国只是处于次位要辅助主策。从国家治理与发展的角度讲,依法治国是天然的国策。从社会层面尤其是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讲,法规规范行为,道德教化思想,侧重点不同,作用也不同,但结果与目的是一样的。

韩非子讲明了“严爱之策亦可决”后,继续讲为什么民众听从威严的官吏呢?他认为“且父母之所以求于子也,动作则欲其安利也,行身则欲其远罪也。”意思是:况且父母寄希望于子女的,行动上是想让他们安全有利,做人上是想让他们不去犯罪。

韩非子还是从父母对孩子管教说起,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长大成人,生活美满,工作顺利。不管是父亲的严厉还是母亲的疼爱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能让孩子好起重要作用的还是父亲的严厉。孩子好一般是指脱离了父母后自己生活的好,生活的好就要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一般是严父管教的结果。

韩非子认为对于民众来说“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意思是: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这是家国一体的思想,君主明白国难之时不可能只有君主一人上前,国力充实不可能靠君主一人种地,保卫国家充实国力还是需要全体民众共同努力。国家安全强盛了,君民才会安享天下,过太平的日子。用刑法的威严来管理民众,不是单纯地让民众听从君主,而是要让民众按国家的政策行事,继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这才是“严策”的真正目的。

最后韩非子再次对父母严爱之例说明“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意思是:父母怀着深厚的爱,把子女安排在安全有利的环境中,但子女却不听父母的话;君主在不用爱与利的条件下要求民众为自己出死力,命令却能行得通。

“民之死力”正好印证了“君上之于民”的内因。民众抗敌与劳作从国家高度看这是为自己出死力,君主只是这种社会行为的组织者起到管理的作用。说到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人民战争。

【且父母之所以求于子也,动作则欲其安利也,行身则欲其远罪也。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这是中国古典管理学的深义,也是非市场经济思维下的思想,其实就是集体主义思想。在市场经济改革之前,全民所有制形式下,工人是工厂的主人,工人“死力”工作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工厂与国家,工人将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在一起。工厂的管理者并没有刻意用仁爱与利益来要求工人,因为基于集体主义的“家国情怀”远高于“爱利”之说。华为公司的伟大意义深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七章 爱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tx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