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炼字之道散文艺海
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08:58 被阅读22次

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这个要看什么时候的古人。平仄韵脚都属于声韵学,我们大致搞清楚声韵学的发展,就知道从什么时候平仄格律成型,并以此规范出格律诗的创作,进而成为诗词通顺的一个衡量标准。

声韵学的起源很早,但并非从《诗经》开始,那个时候的创作大多是随心所欲,只需要吟唱最终落到韵上,对诗句内的字词使用并没有要求,通顺表意即可。这个也就是古体诗的标准。

曹魏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植开创了文字修饰的先河,文辞优美雕琢,在诗歌创作上气骨高举,词彩华茂,情深雅正,卓尔不群。他在散文、诗歌方面成就巨大,“仙才”与李白、苏轼并称于世。

其实,在声韵学方面曹植也是鼻祖。东汉时期“永平求法”,白马寺落成,佛教流入中原。但是佛教给大家唱诵佛经,用的是印度的腔调、曲调。可是经文翻译成中文之后,就会荒腔走板。就好像咱们现在把欧美流行歌曲翻成中文,如果不重新填词,直接就那么唱,肯定是怪腔怪调。

曹叡掌权,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叔叔颇多猜忌。曹植只有避嫌求活,潜心研究佛典,为了便于吟唱,他用自己的文采翻译佛经,以配合印度原来的音调。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汉字发音的一些规律,创造了“梵呗”,于是,梵音现世。这是中国声韵学的开端。

由于曹植文采天纵,他所创造的文辞修饰流派和声韵学追随者众,诗人们开始重视文字的华美以及朗读吟哦时的腔调,诗的创作开始走向工巧之路。加上魏晋之后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国教。声韵学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韵书和研究者。

如周頤《四声切韵》,沈约《四声谱》、王斌《四声论>,以及其后的张谅《四声韵林》,刘善经《四声指归》、夏候詠《四声韵林》。这些研究者们各有侧重,但是将汉字读音划分为四声可以说是共同的认知。

这其中,沈约是个大诗人。他就把声韵和作诗联系起来,用声韵的规律,来造成诗句诵读和配乐的和谐、铿锵。沈约的《四声谱》提出了四声为“平上去入”。把这四声的字,间隔使用在诗句里,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上口节奏感。

好的东西,流传起来飞快。从沈约起,诗人庾信、鲍照、谢灵运、谢朓都是声韵四声作诗的支持者。民间兴起,而南朝的宫廷注重享乐,对这种美化诗歌音乐性的方法也是支持的,上行下效,以四声韵入诗便成为主流。

诗歌发展到唐朝,通过初唐文人对六朝齐梁体的抨击,诗风归正积极昂扬,题材丰富多样,宫廷诗人在四声韵、对仗、黏连、这些规则上,创造了格律体规范。近体诗(格律体)成型。

当时的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本书就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去入”声分为平仄两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

所以,平仄本身就是针对格律诗而产生的。在格律诗产生前,大家守的是四声韵,不会考虑“平仄”这个不存在的概念。而在声韵学诞生之前的诗人,写诗更无从遵守这些东西。但是这些规律是从诗歌中总结而来,所以只要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诗句,都是无意识地在遵守汉字的音调韵律的。

平仄格律其实是前辈诗人总结出来作诗的工具,你想学格律诗,那就绕不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gu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