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硯】
【原文】
古詩雲:“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①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②。故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③。
【註釋】
①“誰能”二句:出自《子夜歌》:“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日冥當戶倚,惆悵底不憶。”
②“物之”壹句:出自唐代詩人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於言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王國維乃引述其意。
③“歡愉”二句:出自唐代詩人韓愈《荊譚倡和詩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王國維乃引述其意。
【譯文】
古詩說:“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詩詞,是事物失去它固有的平靜而發出鳴聲的產物,所以“歡樂愉快的辭句難以寫得精巧,憂愁痛苦的話容易寫得好”。
【評析】
王國維強調詩詞要有感而發,要直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這裏引用韓愈的話來印證。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壹般來說,事物失去它的平靜就要發出鳴聲。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擾動它就發出聲音;水本來沒有聲音,風激蕩它就發出聲音。波浪騰躍是因為有什麽東西在堵攔水勢,水流湍急是因為有什麽東西在阻梗水道,水的沸騰是有什麽在燒煮它。金屬和石頭制造的樂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出聲音;人的語言也是這樣,心裏有了不得不說的話就要說出來。他們歌唱是有所思慕,他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念。凡是口裏發出來而形成聲音的,大概都是存在不平的因素。韓愈又在《荊潭倡和詩序》中說:和平的聲音平淡淺薄,愁苦思慮的聲音精要微妙,歡愉的辭句難以寫得精巧,愁苦的話容易寫好。所以作文章的原因,通常起於長期旅居在外或身屈下位。王公貴人,誌得意滿,不是天性能夠作文章又喜歡作的人,就沒有空暇作。韓愈的這兩段話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王國維的詞學觀不少即以此為基礎延伸發展。
註:以上均轉載自易文言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