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六年(1028年)冬,范仲淹丁忧服满,在他将重返仕途时,晏殊投桃报李,推荐他为秘阁校理。
范仲淹进入秘阁,也进入了天子赵祯的视线。
此时仁宗已二十出头,却还没有亲政,朝中军政大事全凭六十多岁的刘太后在幕后一手操办,对太后擅政,他的心里实在堵得慌。
正在这时,他又听说,在刘太后庆寿的那日,贵为天子的仁宗还要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太后跪拜叩首。
刘太后并非仁宗生母,仁宗生母为命运多舛的李宸妃。哪怕仁宗是刘太后的亲子,也没有天子给太后跪拜磕头的道理。家礼与国礼,那是绝对不能搞混的,这对君主的尊严是极大的损害!
范仲淹不顾人微言轻,执意要上书朝廷,制止这样的事情。范仲淹的举动让晏殊大为发火,指斥他太轻狂、太鲁莽了。
但一向敬重晏殊的范仲淹这次却寸步不让,又再上了一道奏章,从阻止仁宗皇帝给太后跪拜叩首,直接向太后的最高权力挑战,请刘太后撤帘还政!
刘太后一气之下,将范仲淹逐出秘阁,直贬为河中府通判。
范仲淹被贬三年后,刘太后逝世,仁宗终于得以亲政,他立马就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拜为右司谏。有了这样一个合法的身份,范仲淹就可以更加无所畏惧地上书言事、议论朝政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遭遇大旱,而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范仲淹眼看灾情深重,奏请仁宗马上派人救灾,但仁宗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范仲淹不是找机会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被问住了,想到了天下百姓没有饭吃的严重后果,马上派钦差范仲淹赶紧去赈济灾民。范仲淹回朝后,还特意带回几把野草,让天子看看,那些灾民吃的是什么。当时,仁宗惭愧得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范仲淹赈灾回来后不久,又卷入了一场敏感而复杂的权力斗争。
宰相吕夷简在刘太后临朝听政时,一味讨好刘太后上位,太后一死,仁宗亲政,他又一百八十度的转身,开始说刘太后的坏话。
郭皇后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种变色龙,她抓住吕夷简的狐狸尾巴,揭穿了他狡诈阴暗的心理,又被仁宗罢免了宰相之位。
但吕夷简主宰天下多年,在朝廷、宫廷中的势力盘根错节,哪是一个皇帝一句话就能罢黜的!
没过多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人的斡旋,居然又重掌相印。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又与阎文应等内官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废掉郭皇后。
范仲淹深知,这绝非皇帝的私事、家事,而是国事,作为一个谏官,在该说话的时候,他绝对不能保持沉默,只能挺身而出。
他知道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阻止仁宗意志的,便与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直奔仁宗的内宫垂拱殿,求见仁宗。
但宫门紧闭,无论他们怎么伏阁吁请,那深宫之中都无人理睬。司门官干脆“砰”的一声,将殿门关上了。
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着沉重的宫门大声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
范仲淹和孔道辅等人商量好了,等明日早朝时,他们要当着天子的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宰相吕夷简争论。
第二天清晨,范仲淹起了个大早,就要匆匆出门时,夫人李氏一把拽住了他的衣服,忧伤地看着他,再三劝他,千万不要再招事惹祸了。
但此时范仲淹已如箭在弦上,哪里听得进一个妇人之言,他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帝宫,还没等到上朝的时间,就等来了他一生中第二次被贬谪的诏书。他又一次被逐出京师,谪守偏远的睦州。
万寿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