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作为身居高位的公众人物,孟尝君该怎么面对列国的送礼?公孙戍给出了建议。
孟尝君来到了楚国,楚王送给了他一张象牙床,不过这张床还需要人送过去,这个人叫登徒某。
登徒某复姓登徒,名字不清楚。他不想办这件事的,但那天轮到他当值,不去也得去,不过他还是用自己的一张嘴破坏了这场送礼活动。
他找到了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了几句话,保住了孟尝君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保住了楚国的这张象牙床,最重要的是把自己不想干的事情推了出去,即使这件事情是楚王吩咐的。
他说:我是楚国的登徒,被派来给孟尝君送象牙床的,不过象牙床价值千金,在移动过程中稍微有点损伤那就遭了,卖老婆我也赔不起啊。所以您如果能使我不送这张象牙床的话,我把祖传宝剑送给您。
公孙戍答应了,此时的他应该是因为有宝剑可拿所以答应了,当然也或许是同情,别人都拿出卖老婆的决心了,还是要同情的。
转过身,公孙戍就义正言辞的劝谏孟尝君了:您不要接受象牙床。那些小国家之所以把相印交给您,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国能赈济贫困之人,有存亡继绝的义举。这些小国君主都把国事托付给您,是真心喜欢您的义气,仰慕您的廉洁。但现在您一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那些还没有去的国家,又得怎么接待您?我希望您别接受象牙床。
孟尝君答应了。
公孙戍的理由还真的没办法拒绝,权力被污染的话是会受到贬值的。
游说成功后,公孙戍很高兴,走路都带风了,不过没有出去多远就被孟尝君又喊回去了。
孟尝君很纳闷,问他:你叫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很好,可你为啥走路走的这么得瑟。
公孙戍说了实话:我有三大喜事,外加得到一把宝剑。
孟尝君问他具体情况,他全说了:第一喜:您门客数百,没人敢劝谏,就我劝谏了,我牛吧。第二喜:我的劝谏您接纳了。第三喜:我的劝谏改正了您的错误。还有就是护送象牙床,登徒不愿来,答应在我劝谏您之后给我祖传宝剑。
孟尝君问他了:好,宝剑拿到没。
公孙戍也算老实,说不敢。
孟尝君急了,让他赶紧受剑,并且在大门外挂了牌子,上写:有能宣扬我的名声,纠正我的错误,且在外面私自接受宝物的,赶快来给我提意见。
没想到这件事是这么个结局。
孟尝君不止没批评公孙戍私收宝剑,还让把这种情况发扬光大,但细想一下,孟尝君重的是名声,好的名声才能给他提供更大的权力,更大的权力才能带给他更大的财富。
公孙戍在乎的不是名声,而是利益,有利益才有动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事态度,没有对与错,适合自己的才是合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