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带着军民十余万,想让刘琮开襄阳城,收留百姓。可刘琮却不开门。
诸葛亮于是同刘备商量,是否先到江陵安顿。
赵云保护刘家老小,张飞断后。这时已派关羽到江夏,即刘琦处搬救兵去了,但还无消息。

刘备觉得还是要诸葛亮亲自走一趟,毕竟刘琦驻守江夏,是诸葛亮出的主意、指点的。如果只要有一点感恩之心,他也会伸出援手的。诸葛亮往江夏求救去了。
曹军紧追不舍。张飞保着刘备,且战且走。奔至天明,闻喊声渐渐远去,刘备方才歇马。
看手下随行人,只有百余骑;百姓、老小并糜竺、糜芳、简雍、赵云等一千人,皆不知下落。
刘备大哭说:“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里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
刘备叱责说:“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
张飞说:“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
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糜芳说:“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说:“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
刘备说:“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张飞哪里肯听,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
张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那赵云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刘备,又失了刘备老小。
赵云自己思量:“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
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赵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正走之间,见一人卧在草中,视之,乃简雍也。
赵云急切地问道:“曾见两位主母否?”
简雍说:“二主母弃了车仗,抱阿斗而走。我飞马赶去,转过山坡,被一将刺了一枪,跌下马来,马被夺了去。我争斗不得,故卧在此。”
然后赵云派手下二卒护送简雍去报告刘备:“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说罢,拍马望长坂坡而去。
忽一人大叫:“赵将军哪里去?”赵云勒马问道:“你是何人?”答说:“我乃刘使君帐下护送车仗的军士,被箭射倒在此。”
赵云便问二夫人消息。军士说:“恰才见甘夫人披头跣足,相随一伙百姓妇女,投南而走。”
赵云赶急纵马望南奔去,只见一伙百姓,赵云大叫说:“内中有甘夫人否?”
甘夫人在后面望见赵云,放声大哭。
赵云下马插枪而哭着说:“使主母失散,云之罪也!糜夫人与小主人安在?”
甘夫人说:“我与糜夫人被逐,弃了车仗,杂于百姓内步行,又撞见一支军马冲散。糜夫人与阿斗不知何往。我独自逃生至此。”
当时又同时救了糜竺,让糜竺和甘夫人回去,他继续寻找糜夫人与阿斗去。
忽一人指着说:“夫人抱着孩儿,左腿上着了枪,行走不得,只在前面墙缺内坐地。”
赵云听了,连忙追寻。终于找到了,糜夫人把阿斗托付给了赵云,因为自己受伤了,赵云三番五次请糜夫人上马,但糜夫人不肯上马,然后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
为什么我要用这么大量篇幅把这场战事的前因,作了清晰的说明呢?
因为要全面了解前因后果,才能清晰看清这故事的脉络;才能知晓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接着往下文看⋯⋯
赵云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盖完了,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

接着一路厮杀。先杀了曹洪部将晏明,又遇到大将张郃,连人带马,跌入土坑之中,但那匹马竟然腾空而起。
又遇二将马延、张顗,还有焦触、张南四将,还有许多的曹军一拥而上,但奈何不得赵云。
此时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了这情景,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军中战将可留姓名!”
赵云应声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曹操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书中说:
因此赵云得脱此难;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最后又杀了两员曹军大将,把阿斗交到了刘备手上,刘备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也是后来引发了一种说法:刘阿斗没用,乐不思蜀,是不是在这儿摔坏了?

我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张飞在长板桥上,竟然产生了惊天动地的一幕。

他一人竟然喝退了曹军的千军万马!
两次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
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说:“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

这些描写真是气吐山河,好不过瘾!
但我细思极恐!
赵云在曹军厮杀时,曹操看到了,近在咫尺!曹操何许人也!
活捉赵云一定有各种办法,好汉难敌四手,这么多勇士大将,集中兵力包围赵云一个人,赵云即使天大本事,也冲不出去。
曹操又那么爱才,一定全力把他活捉,岂有让他逃脱之理?!
这写得太神奇了,合理吗?
而张飞在长板桥上,仅凭一己之力,就吓破曹操的胆,又怎么可能?!
曹操一贯用兵如神,而此时他处于绝对的上风、优势,刘备已被曹军打得已经抱头鼠窜,逃命要紧了。曹操一定是自信心爆棚,他怎么可能还怕你一员虎将?!
他随便用一招、用一计,就可以试出张飞及刘备的深浅了,岂能被张飞喝了两声,害怕了,就撤了,给刘备腾出逃跑时间!
曹操一定会一鼓作气呀!
除非是小说家觉得为了凸显这些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彰显这些人的性格特色,故意放水,作了这样安排。
无论真实与否?小说家只要情节好看,扣人心弦,没有大纰漏,也无可厚非!
小说家最了不起的精神,不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嘛!
另外可能在小说家心目中,曹操强、曹操厉害,刘备的仁爱一定能战胜曹操的智勇。仁爱在小说家心目中一定排在第一位的!
我又想:如果小说家不按书中这样写,又会是怎样一个局面呢?赵云救不了阿斗,张飞喝退不了曹军,阿斗没有被救出,或不摔那一下,这历史又将怎样的走向呢?
但转念一想:小说就是应该这样,一个偶然接着一个偶然,才会显得如此精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