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座位于中山市港口镇浅水湖上的水泥拱桥。南北通向,长五十米左右,两车道,是一座未经完全修葺的小桥。桥的两边一根根裸露的钢筋东倒西歪,锈迹斑斑,桥面上的水泥路也见坑坑洼洼。
桥的南岸是港口镇中心,再向南直通中山市轻轨站。北岸是铺锦村和泗合围,再向北又是一道叫小榄水道的小河。桥的西边大约3公里处是沙港大桥,东边大约7公里处是含珠滘大桥。这两座桥都比浅水湖桥来得漂亮,来得宽敞,来得高大。
这是一座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桥,是一座见证了港口镇经济发展的桥,是一座促进两岸居民联系的桥。
最开始的桥是一座单行道的桥。前十年又在旁边修了一道单行桥,合二为一成了双行道桥。去年又在两边建了人行道,也正式有了桥的规模。只是两边的装饰一直未完工,显得有些破败。
浅水湖桥,这个名字听来颇有诗意又颇多疑惑。为何叫浅水湖桥?为何不叫深水湖桥?为何又单单只把这座小桥取名浅水湖桥?一概都不知,给人足够的遐想。有点忍顾鹊桥相会,或是二十四桥明月夜,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或是驿外断桥边的意味。
之所以有此想象,可能全靠一个浅字,浅,本身就是一个刚柔相济的文字。既是名词也是形容词,从金从水,有金生水之意。化金戈为玉帛,化百练钢为绕指柔,当时给它取名字的人定是位国学大家。
只是不懂这条河为何叫湖?按说它只是西江的一条支叉,东流大海。根本不应叫湖。应叫河才是最恰当。湖的正确解释是四面是陆地的广大水域。比如我故乡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浙江的西湖等等 。
这可能是一条有着太多神祕、太多内涵、太多风月、太多故事的湖与桥,只是我不懂而已。
每天晚饭后便会步行百二十步去浅水湖桥上溜达一番。既是散步也是消缱。
穿过达美路,就见北岸的右手边立着一块矩形的大岩石,上面阴刻着“浅水湖桥” 四个大字。似欧似柳,猶劲而不失抚媚 ,欹正而不失端庄 。字底涂上了鲜红色的油漆,酱红酱红。只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显得有些斑驳了。
字碑的周边杂草丛生,一株爬山虎把碑的左侧差不多全部覆盖了。岩石的表面也长满了清苔,已看不清岩石真正的色彩了。那右后面有一颗芒果树,葱葱绿绿。一串的芒果挂满了枝头。人们对于芒果的青睐才会发现这儿有块浅水湖桥的字碑,不然真的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也证明了它的孤寂和落寞,往日的辉煌已是不再。它就像一个孤单的老人,在静静地守候着岁月的沧桑,在默默地等待着归来的游子。
走上桥去,站在桥的中央。西下的太阳像高原上汉子的脸膛,通红通红。似残阳如血,又如一个红彤彤的圆球,又好似一个光焰柔火的灯笼挂在天际,将天空染成了血红色。几缕白云也被彩霞映射成了火烧云。落日的余晖似万道剑光铺满河道,波光鳞鳞,霞光万倾,宛如沉沉大海中的游鱼,偶然翻滚着金色的鳞片。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河面上,整个河面都成了紫色,天边仿佛一下子燃烧起来了。
我喜欢夕阳,我喜欢黄昏。它没有朝阳的别致,也没有午日的热烈。它如一个待嫁的女子,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笑靥如花,含情脉脉。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它显出特有的纯洁与端庄,好似淑女漫步在田野,那么宁静和安祥。
现在已是黄昏,残阳依山。
夹杂着片片鳞波的湖面,显得那么忧柔缠绵。水中的鱼儿更是婉转、回旋。河道两旁会有几个垂钓的渔翁。不远处的轮船上依稀可见几个渔民正在收网返航。两旁的房屋上空飘出几缕青烟。桥面上是熙熙攘攘归家的人们。
夕阳西下,人约黄昏后。浩渺的天空中,夕阳晚霞是那么美好,是那么亲切,它热烈地拥抱大地上的每一个人们。 我看见了夕阳又看见了明日升起的朝晖。
唉!归去,归去。
浅水湖桥,载不动,许多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