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之味酸甜苦辣皆备,人生之味亦如此。品味过人生百态,才能在时光荏苒中洗涤,淘洗出思想的真金。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朗读者》第十期开场白
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一种味道,无关外貌,无关年龄,无关岁月,只与气质有关。
叶嘉莹的美在于宁静淡泊坚韧之美,瘦小孱弱的身体里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去国离乡数十载,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忘却中国古典诗词。
叶嘉莹,满族叶赫那拉氏。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最好最初的老师,的确,父母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自古以来,书香世家的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总也会陶冶着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她无限的启蒙。而父母的有意识培养,就更会给叶嘉莹点亮前进的道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氛围是最好的土壤。或许正是这从小沉浸在古典诗词之美的海洋,才变得像是生命中如影入形,不可或缺的一种味道。
大学期间,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如果说父母的影响是一颗幼小的种子,那么老师的指引就是灌溉的源泉,滋润着树苗的茁壮成长。如今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枝叶去引领未来的小树苗前进,用热爱与坚韧浇灌,必将桃李遍天下。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騒李杜魂。
去国离乡数十载,结婚后随丈夫从北京到台湾,先后曾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此后,还多次应邀到美国担任客座教授,用英文传播中国诗词之美。一边传播,一边研究,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叶嘉莹回国讲学,开始了每年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不仅去了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学有所成报诗词,一腔热血倾知己。文人最好最直接报答祖国的方式便是这样了,用自己的文字,字里行间吟诵着自己所思所想,传扬这古典文明。
“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节目最后几个孩子吟诵着古诗词的时候,叶老先生欣慰的微笑,眼中的希冀是那么明显。叶老应该是放心了,吟诵不会流失,诗歌也不会断绝,它会随着岁月,随着人们的热爱,而更加源远流长、流芳百世。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而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叶嘉莹说。
如果说半生漂泊是无处可依的流浪,那么诗词是心灵的归宿,伴随着叶老离开故土,去往每一个他乡。异国语言迥异,叶老用自己深刻的感受与热爱传播这中国的味道,让中国的古典美如细雨微风,滋润大地。
叶老的一生颠沛流离,苦难也几乎形影不离,一首《哭母诗》让人肝肠寸断,那种让人恸哭的悲伤并没有压垮叶老的心志。女儿女婿的突然离去,一首《哭女诗》更让人体会到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伤与悲愤,她没有倒下,借诗歌抒发悲伤,重新站了起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叶老已经93岁了,还在为诗词燃烧着自己微小的力量,尽管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提起诗词,仍然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犹如稚子。
叶老的美,那是一种诗意的格调,一种苦难的审美,一种坚韧柔美的气质。苦难可以伤害她,但永远不能打败她。纵然狂风暴雨洗礼,纵然命运多舛折磨,纵然路途遥远,坚韧的味道是内心最真最纯的美,那是历经人生百味,时光荏苒中洗涤,淘洗出思想的真金。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唯有此句,能略微表达我的一丝敬仰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