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与书有约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雅舍遗珠》读书笔记01:关于“钱的教育”的感想

《雅舍遗珠》读书笔记01:关于“钱的教育”的感想

作者: 伊尔慕雪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23:05 被阅读46次

    我读书或者买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读书的时候,遇到正在读的书中有作者引用或者推荐的书,我觉得应该很好看的,我就会记录下来,下次会阅读或者购买这本书,再或者,我读到同一类型的书,很喜欢这一类型的书或者这个作者的书,我也会记录下来,下次阅读或者购买。

    我所看的《雅舍遗珠》

    《雅舍遗珠》这本书,就是在我阅读《随园食单》这本书的时候记录下来的书,后来的世界读书日的时机,买来阅读的。这是梁实秋先生写的一本当代小品文,或者说是,极具美学韵味的散文集。

    梁实秋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和很多当时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一样,他们从小接受了旧式的传统文学教育,青年时候,又到国外留学,接受了正统的西式教育,所以,他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东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差异,在他们那一代人中急剧碰撞,顺带着,他们的文学成就异军突起,造就了民国时期的很多文学巨擘,并且是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梁实秋先生就是现当代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的代表。

    这本《雅舍遗珠》一共分为六辑,分别为:第一辑:亦知柴米贵;第二辑:时闻鸡犬鸣;第三辑:行到水穷处;第四辑:坐看云起时;第五辑:清福出小语;第六辑:寂寞生滋味。

    今天,我想谈一谈第一辑的第一篇《关于钱的教育》

    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首先从《乌托邦》中的一个小故事说起,说明:关于钱,并不是从小把金钱当做玩具,长大后就不爱钱,恰恰相反,大部分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教育孩子要爱钱。作者从他小时候努力存扑满,最后存下的钱被大人剥夺的亲身经历讲述,小孩子虽然从小接触钱,但是越是不让小孩子掌控钱,越是让小孩子对钱好奇,越发觉得钱这东西,太过于神秘。

    那么,究竟怎么来对小孩子进行关于钱的教育呢?梁实秋先生认为,关于钱的教育,无非分成两个问题,一个是钱从怎样来,一个是钱怎样去。

    钱怎样来,只能由上一辈的人做一个榜样给下一辈的人看。

    有人主张,一个家庭的经济应该对孩子们公开,月底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懂事的孩子们全都列席,家长报告账目和预算,让大家公开讨论。在这民主的形式之下,孩子们会养成一种自尊。大姐姐本来吵着买大衣,结果会自动放弃,移做妹妹买皮鞋;大哥哥本来争着要置自行车,结果也会自动放弃,移做冬天买媒之用。这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于第一点,我们常常见到,父母们会告诉孩子们,父母要出去工作才能赚钱花,要等发了工资才有钱,但第二点,我们几乎很少见到,我们更加经常看到的是,那些富有家庭的父母们,对孩子实行“富养”,要什么给什么,那些家庭拮据的父母们,面对在商场玩具柜台前满脸渴望的孩子们,说这太贵了买不起,然后强行拉着孩子们离开,这往往会引发一场家庭的小闹剧——不停哭闹的孩子和满脸无奈和焦躁的父母对峙着。

    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人,兴许他们从小接触的教育,就是钱财由父母掌控,所以,理所当然的,他们没收掉孩子们的压岁钱,或者无偿征用掉孩子存下来的钱,在孩子们从年头盼到年尾,以为终于能够有自己的钱,买上心仪的礼物的时候,在孩子们每隔几天就数一下自己存钱罐中的钱多了多少的时候,熟不知,我们的父母们,通常都是以“怕你弄丢了”为由,强行拿走了才刚刚焐热的钱,这拿走的,不单单是金钱,也是小孩子对于金钱的掌控力。

    所以,小孩子什么时候最想一夜之间成为大人呢?我的答案是,当父母拿走我的压岁钱的时候。但是,当我终于长大,才发现,长大了就没人给我压岁钱了。

    小时候过年得来的压岁钱,我基本上都上交给了我母亲,我也基本不存钱,因为本身就没什么零花钱。只有一次,我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存下一笔钱。

    我上高三的时候,正好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我认为那是我去见世面的最好机会,于是,在那一年的年初,我就开始攒钱,比如,谎报和隐瞒压岁钱的钱数,再比如,每个月母亲给我的上学的生活费,我会在月初就存在一两百元,终于,在毕业之前,我攒够了平生最多的一笔钱——2500元,这去上海当然是不够的,我以为当我告诉父亲母亲我自己有存一些钱,只需要他们再支援一点儿的时候,他们能看到我的决心。

    我完全猜错了结局,我的父亲母亲极力反对我出去,理由是我没去过,没有人跟我一起去,连之前说好一起去的小姐妹也被她的父母策反了,我成了孤家寡人,当然无法成行。

    那钱去那儿了呢?当有一次我听到父亲母亲在商量要举办我的升学宴,但是缺钱的时候,我主动提出了把我的钱全部取出来给了他们,那时候我们家才刚刚翻修了老家的房子,父母的确缺钱。

    当我知道我无法去看世博会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钱存不住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煮熟的鸭子飞走了的滋味,尽管钱本来就是从我父母那儿得来的,但是,攒钱的过程,是我自己经历的。

    我那时住校,生活费本来就不多,为了攒钱,我需要在月初做一个简单的财政预算,吃饭和零用的钱留下,其余存起来。为了省钱,我摒弃掉了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学会了记下每一笔钱的去向。我知道了攒钱的来之不易。

    关于第二点的钱的去向,我是从高中开始体会的。我们家的家庭相当普通,父母亲的工资很低,而我上高中,在离家很远的地级城市上学,而且学费和开销都比在县城大,每年的开学前,我跟随父亲,拿着他的工资卡去银行取钱的时候,是我觉得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根据我父亲母亲的工资预算,我一个人读书需要花费掉家里每年收入的二分之一。所以,从高中起,我就对钱这一方面极为克制。

    我在特殊条件下,知道了家里的钱来钱往,而我的弟弟,还是懵懵懂懂的一个小孩子,他对于金钱的观念与我完全不同。他是属于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对花钱也没什么概念的孩子,他的零花钱总是比我先花完,他从不计算他花了多少钱,他也从不考虑,他的物质消费水平是否与家庭的收入相一致。

    我们对于金钱的不同观念,导致了我和弟弟截然相反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我们曾经很多次发生争吵。我不理解他毫不考虑家境的花钱,他不理解我抠抠搜搜的做法,他说他最不喜欢我这样去逛街进了人家店里,看了半天却什么都不买的行为。我说我最不喜欢他喜欢什么就一定要买到的行为。

    当然,因为我们的年龄相差太大,长大后的交集越来越少,我们各自花着自己挣的钱,各自秉承着自己的消费观,最后发现,我们谁都没有攒下钱。一味地节省并不是攒钱的正确方式,会花钱也不一定会赚钱。

    我当然羡慕那些从小就被父母教育,钱并不重要,但是理财很重要的小孩。我曾经读到过一则故事,一位名人(我真的忘记是谁了)从小就培养他的女儿“研究生思维”,即培养她像研究生一样带着问题研究性学习,同时,他还在女儿才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教会女儿理财,利用女儿每年的压岁钱,帮助女儿建仓、分析股票,待女儿成年时,他的女儿已经是个理财小能手了。

    这大概是个真实的故事,但这样的教育经历,在我们普通家庭难以实现,我们的父母本身就很可能就对理财一窍不通。但是,梁实秋先生所提出的那个家庭财务报告的方法,我觉得对普通家庭非常适用,尤其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我想,若是当时我和弟弟一起知晓家庭收支状况,我和弟弟的分歧,或许就不会这么大。

    关于“钱的教育”,我觉得是每个做父母的,都需要修习的一项必修课,怎样合理地告诉你的孩子,你们家的财务状况?怎样正确树立你的孩子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关于钱的教育。知乎上关于“那些被穷养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或者“女孩被富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样的问题,都能看到,不同的金钱教育和物质教育,教养出来孩子,命运的走向。真的会不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雅舍遗珠》读书笔记01:关于“钱的教育”的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xq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