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理事会读写营0144号习作
在老屋收拾旧物时,翻出了一个老记事本。那是一本二十年前的记事本,当时我还未满18岁,里面写满了我的青春,还抄写了许多我当时最喜爱的诗歌。
时光真的好不经用,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突然发现,18岁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这是我曾经找了许久,却一直都未能找到的记事本,当我快要将它遗忘的时候,它又像个孩子般恶作剧地跳了出来,这让我既惊又喜,令我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快感。
其实,人生有很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苦苦追寻某个东西的时候,往往总是求而不得,而当你以平常心来看待它时,却又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这个记事本保存得还算完好,轻轻地翻开它,有股轻微的霉味扑鼻而来,纸张有些微微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乍一看,真不像是二十年前的东西。那是少年的我,用一行行稚嫩的文字,将青春的印迹铺满每一页纸。
字里行间透着淡淡的忧郁和多愁善感,记得,有多位文友也曾用“忧郁”和“多愁善感”这些词评价过我的写文风格,原来,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的青春又没有被忧郁和多愁善感占据过呢?
此刻,我脑海里掠过一首应景的老歌: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
《光阴的故事》---罗大佑
把流行音乐写得如诗般无可挑剔,我想,能做到如此完美也只有罗教父了吧。
我爱不释手地捧着那本无声的记事本,用手摩挲着那一页页纸张和那一个个字迹,用心品读着它们,仿佛那一段段青葱岁月又跃然纸上。
有些语句,我完全想不起来当初是在何种心境下写出来的,我从那些语句中,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青涩、真实、纯粹、甚至是幼稚。
读着读着,我总是不自觉地会心一笑,很难说清楚我是在笑什么,笑当时的自己太无知?笑自己太脆弱?笑自己太矫情?还是笑自己太愚蠢?或许都有吧!
读着读着,我猛然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并不是那个记事本,而是“原来的我”。我现在追求的真实与纯粹,原来在二十年前我就已经拥有过,只是在岁月的更迭中被逐渐冲刷掉了。
那时的我,性格孤僻、喜爱安静,还有些愤世嫉俗,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喜欢将自己所思所想借纸笔来随意抒发。
那时的我,外表冰冷,但内心却充满挚诚与火热。当时热爱看书,最喜爱看《读者》,每期都不落,是它填充了我彼时的精神世界。
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丢掉了手中的书本,为了融入周围,我逼迫自己去改变,我开始变得浮躁不堪。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我变得虚与委蛇、学会了伪装,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心的事。
的确,这种改变,让我收获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却也承受着精神与灵魂上的空虚,我遗失了曾经那个青涩而真实的自己。
正如我喜欢的一首诗歌所说的那样:
我得到了
然而
并不是我梦寐以求的真实
我失去了
确是
美好印象的永恒
而后,我渐渐知道
得到了,是瞬间的成功
失去了,才是一生的追求
《得与失》 ——巩志强
人往往就是如此矛盾,以前你拼命想要摆脱的东西,现在却成为了你极力想要追求的东西。不知道这是一种讽刺,还是一种悲哀。
当历尽千帆,一切归于平淡,我才发现真实是那样可贵。
相比白天虚假的热闹,我现在更享受夜晚独处时的宁静,因为,只有在那一刻,我才能与真实的自己短暂地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