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这句老话搁在以前不过就是听听,莫非2020庚子鼠年真要实现这句老话了?
犹记儿时,大年初一过后,最期盼的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点面灯、放烟花、吃汤圆,总能玩得不亦乐乎!
小时候,条件差,小麦白面粉珍贵而缺少,一般都是用差一点的下杂面、豆面或玉米面掺起来,和好面来捏面灯,在老家现在仍持续着这种习俗。
面灯的做法,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捏面灯需要巧手,在每盏灯的边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鼻子”,每盏灯都代表着一个月份,十二盏灯代表一年之中的十二个月份,如果是闰年,那就还要多捏一盏闰月的灯。
元宵面灯然后,还要捏一些动物的灯,老人们手艺很是精湛,捏出来的动物都很像,犬伸颈狂吠,鸡仰天打鸣,猪卧地酣睡,鹅探嘴觅食……一个个神似无比,极为真切。原来,真正的艺术,来自于民间,生活的真实与想象 让这些从生活里流淌出来的乡村艺术,表现得是栩栩如生。
花费半天的功夫,捏好了面灯,放到大铁锅里篦子上,开始添柴烧火蒸起。等掀开沉重的大锅盖,在浓浓的白气中,老人们会眯缝着眼睛,逐个查看月灯,哪盏面灯里存的蒸馏水较多,就意味着这盏面灯代表的那个月份会有较多的降水。
“哎呀,你看,六月的灯里水有好多啊,雨水一定足,真好啊,六月连阴吃饱饭! 哎,你再看,三月灯里怎么没有水,可别旱着呀,三月春雨贵比油啊。”
根据面灯蒸熟后、盏中存水的多少,来预测来年十二个月份的雨水、干旱情况,这在那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体现出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好年景的美好期盼。
当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蒸灯的,一般年龄稍大一点的或家里排行老大的人家要蒸灯,
家里没有蒸灯的孩子就要去蒸了灯的人家要灯,母亲很少做灯,每年正月十五下午天黑前,我便去伙伴们的奶奶家或大娘家里要面灯。我生日在五月,若正巧能要到五月的面灯那是极开心的;若没有了,就要四月(父亲)或七月(母亲)的;再没有了的话,那就随便要个人家用不到了的。不管怎样,好心的奶奶大娘不会让我落空,一般都能要到灯,要灯图个吉利和开心,人家送灯分享吉利,也是善事。
面灯拿回家,将火柴棒“全身”裹缠上棉花,插在面灯中间当作灯芯,然后顺着“棉棒”倒上花生油。点燃面灯,烤烤牙、不蛀牙,烤烤眼、不害眼……烤遍全身,再到各个房间角落烤烤,然后我们许下美好的愿望。接着再去点“滴滴金”、放烟花,那时的烟花虽简单,但那份开心却不比如今简单!
点面灯面灯点燃了后,就一直燃着,直到烧完油后自然熄灭。第二天早上醒来,灯油早已染尽,我和父亲会去看燃完了的灯盏里、“棉棒”的灰烬落下像什么,像什么则寓意着今年那月份丰收什么或成长的好。燃完了的面灯是可以吃的,但我们那里有种说法:小孩子如果误吃了某个月的面灯会长胡子,具体是哪个月,我也不会算,干脆直接不吃了!我还是去吃汤圆吧,甜甜的、糯糯的,多香!
后来,我年龄稍微大些了,就很少出去要了,因为大人们都是先给年龄小点的孩子,“大孩子们”很难要到灯了。于是,爸爸就用萝卜刻灯,切一块萝卜,慢慢挖出来灯坑,效果也是一样的。
儿时的快乐总是那样简单美好,现如今,住到了城里,也没地方去要面灯了。本打算今年赶集买花灯的,这一场肺炎,把所有人都困在了家里,哪里也去不成了,灯更是没法买了。那就用萝卜刻个灯吧,儿子是八月出生的,刻上八个角,放上灯芯,添上油,点燃灯,给小儿照一照,健健康康快成长。一家人在家消停安稳地过元宵节,也很快乐嘛!
给小儿的萝卜灯“不出正月都是年”,在家开开心心的过元宵,伴着所有人的祈愿和祝福,盼望着早点恢复正常,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