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
在中国近代,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出现新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一种典型的体现。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也在不断发展,集中体现在章太炎的著作《五无论》中。但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儒家的大同类型,被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用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两种大同理想类型。
康有为写了《大同书》,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这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高、国界消灭,全世界统一于一个“公政府”之下,没有战争灾难。在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经消灭,不存在父权、夫权的压迫。
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内容是: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两个阶级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
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压迫、贫富分化、危机、失业等现象有所批评,但他们的大同理想基本上都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化。康有为的现实主张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而对自己的大同理想不愿立即实行,主张经过缓慢的改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则要求把他的大同理想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就付诸实施,要求“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