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自己想改变,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开始,自己就努力的去阅读。都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自己就从读书开始吧。
刚毕业参加工作那会,时间也不叫多,那时候很是迷茫,下了班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当时觉得自己上了二十几年的学,但是真正阅读其他书的机会很少,都是啃了考试课本了,于是决定先从世界名著开始。当时自己看世界名著,好像也没有多大收获,都是看了情节了,从来也就没有思考过。有的很难啃得书,比如《百年孤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几乎都看了几遍,但是好像也仅对情节梳理清楚。后来慢慢看一些社会类的书,如《国富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人类简史》等等,但是这些里面讲的道理都似懂非懂。再后来就是看一些成功学的书,比如《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时间的朋友》等等,这些书看了当时很鸡血,觉得书中讲的道理都很好,也有按照书中的方法做一阵子,但是过后好像又慢慢回归到了从前。而且这类书看多了,就感觉书中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自己真实按书中的道理来做,太难了。再后来为了孩子的教育,也看了很多育儿类方面的书,这方面的书说起来还是多少有点作用的,毕竟这是个全新的领域,自己也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根据书中讲的道理和做法慢慢调整,收获还是有的。但是育儿方面的方法很多都要自己亲自摸索和验证、判别。因为这些铺天盖地的方法有时候是互相矛盾的。我的经验是不管哪种方法,其实都有它的道理,关键在于自己不要走极端,要根据实际情况将矛盾的观点中和使用,这方面中庸思想很重要。
自己开始读书的时候,是不记笔记的,读过也不多想,看过就行。后来慢慢开始输出,写感想,写读书笔记,还画思维导图,但都是手记。到目前为止,手记的笔记本有7~8本。再后来就是用电脑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到现在已经不画思维导图了,只用电脑记录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现在自己对读书没有太多的选择和要求,参加了一个读书社群,基本每个月有固定的两本书需要读,然后写读书笔记,这两本书是读书社群选的。其余时间自己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小说,三维都有,当然现在每看本书都是要写读后感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觉得学习成长只有输入不行,还得输出,写读后感就是输出。
但对于阅读方法,自己也向外学习了很多,比如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等等,还上如何阅读的课程,比如李源老师的,比如成甲老师的。虽然学习了很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但是目前自己还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方法真的很多,但对于具体情况还要具体看待。不是一个方法就适合自己,而是要结合学习的方法,综合运用,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阅读,我目前的感受是:
01 大量阅读,各种书都读
我觉得读书就像是在沙子里掏黄金,你不知道哪里有,有多少,只能大量的读,读的多了,自然就会找到黄金。在这个期间,你可能读了很多很多看似没用的书,但正是这些大量的看似没用的书,才能让你最后找到黄金。所以,没有其他,唯有大量的读。
02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而是让底层逻辑和认知扎根于我们的大脑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书中讲了什么,如果是为了记住书中所讲的内容,那你一定会很受打击。有些书你读过后,甚至还输出了笔记,也许没过几个礼拜,你都记不得书中讲了什么,甚至过个一两年,你都不记得你曾经读过这本书。读过的书,只要某个观点或做法对你有启发,在你脑子里闪过,我觉得就够了。不必记得那么清楚是哪本书讲过。读的书多了,你就会发现很多书讲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只是换了本书,换了一个说法而已。我们读书,很少有可能把某本书反复阅读,让某个认知和思维印在我们脑子里。我们往往是通过看不同的书,让一些底层逻辑不时的在我们脑海里划一下,刺激一下,久而久之,伴随着书读的多,这种认知和思维就逐渐在我们脑海里扎了根,一旦这种认知和思维在我们大脑里扎了根,那在我们做出选择和行动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帮助我们做选择和指挥我们的行动,从而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才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根本。
03 灵活的读书
鉴于以上两点,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快读也可以慢读,可以逐字逐句的读完整本书,也可以大致快速跳跃阅读完。这些都是根据你的需要和感受去灵活的读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自己喜欢就行。至于很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没有必要认得那么真,了解一下就可以,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就行。
前一段时间听得到的罗振宇老师写的关于《阅读的方法》这本书,他讲到哪怕一本书,你翻开只读了一句,你觉得对你有启发,已经够了。甚至你把书买回,没有读,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它几眼,也都会有一种收获。罗振宇老师的这个观点我很认同,打算买回来看一看,看他是怎么看待阅读这件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