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未必能成金

作者: 喜欢撰稿的老兵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14:48 被阅读63次

    文/高  旗

    黄土未必能成金

            2008年时,我还在吉林扶余市居住。就知道当地的几个富豪,把自己年幼孩子都送出国外去读书了。有的去日本,有的去英国,有的去了澳大利亚……听说,这些孩子每人的费用,一年将花掉40多万人民币。

            这些富人们,不惜花重金在培养孩子上下血本,本意就是让自己的后代更加优秀或更能超越自己。因为,这些有钱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他(她)们深知,在人生拼搏的旅途中,知识是改变运命的重要因素。其实,他们内心更清醒:虽然自己是第一批改革的受益者,均属于成功人士了。但仅仅是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机缘,而不是什么自己注定的“命中富贵”。他们成了时代的幸运儿,并不是靠了自己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才有所建树的……说直白一些,就是靠“胆量”加“撞大运”而已。所以,他们在有钱之后,更加悟懂了自身的不足和对 “人才投资 ” 的 重 要性。

            可事实上,这些“出国求学深造”的富家子弟们,并没有学有所成。几年后,他(她)们成绩平平,没有留下继续“考研”或回国受聘。仍无奈地回到他们的老子旁边,该干嘛还得干嘛。老子们为其出资的几百万元,真正是“交了学费”……

            在2014年,我搬到长春定居后,又发现了类似的情况。

            小区有一对中年夫妇,其女儿本来在市某高中学习成绩很出色,考取大学是稳拿的。可这对夫妇都想让女儿一鸣惊人,别出心裁地非得让女儿出国读高中。四年过后,其女儿在澳大利亚回来了,除了花尽了家里的积蓄以外,“星星还是那颗星星”。至今,还呆在家中。而她的一些同学都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了。这对夫妇只得悔恨当初他们的“不冷静”……

            在每个家长的心目中,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为了孩子能成材和出人头地,就是“供的”家里砸锅卖铁,也在所不辞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们的做法,不仅是犯了拔苗助长的冒险错误,而且还会给家庭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许多家长认为,国外的教育“高大上”。只要把送到那里学习,肯定会“抱个大金娃娃”的。却忽视最重要的一点:你的孩子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料儿呢?做家长的应该心里“有谱”才对。这里,有些家长单纯地把“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误解为“学了知识就会改变命运” 。这是一种扭曲的世界观。还有的个别家长,把自己的当年没有实现“宏图壮志”,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虽然在现实中,富二代们可以靠“拼爹”,来在物质层面上获得了“求知”的条件,但,不一定真正是在骨子里“渴望”获得知识,仅仅是在形式上弄得一纸文凭而已。

            相反,“寒门出贵子”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可惜的是,有些出身寒门的骄骄学子,他(她)们的出人头地,仅仅是完全彻底地给本人获得了实惠。并没给含辛茹苦培养他的父母和家庭,带来实质性的感恩回馈。

            十多年前,有媒体报道:南方某地发生一起凶杀案。一乡下老汉,将回家探亲的女儿女婿双双杀死。原来,老汉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因成绩优异,竟被某国高校留下任教,并入了该国国籍。消息传来,老汉在乡里奔走相告。乡亲们除了羡慕更是羡慕,认为:老汉家彻底地摆脱贫困,他家荣华富贵的好日子到来了!

            然而,当女儿携着外国女婿回到老家时,并没有像老汉所期待的那样,拿出巨资来帮助家里改变现状。仅仅拿出来二千美元,算是给父 母 和 家 庭 “ 最 大 的 礼物”了。

            老汉见此,忍无可忍地向女儿“摊牌”:要求她出资帮家里翻盖一所新房。女儿和女婿态度一致,拒绝了。她们认为:在法理上,自己没有这个责任。俩人表现的完全是西方价值观的理念……

            老汉彻底地崩溃和失望了!绝望之际,他选择了极端手段——挥起砍刀除掉“白眼狼”……

            中国政法大学的郭继承教授,讲了这样的一个实例:他在西部某地考察时,在当地一个社保政务大厅,遇见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此时,这个老太太正在向众人炫耀,说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在国外,他们都成了专家和教授……

            可知情者却反映:老太太在国外的三个孩子,都不管她。她每月全靠政府发给她退休金生话……

            对此,郭继承教授评论说:老太太自以为她培养出来三个杰出的孩子,其实她的一生是零作为。等于是费尽心血为外国人培养了人才,而她的孩子对国家、对家庭是零贡献!到头来,老太太还是依靠国家抚养她。

            也许你身边就有类似这个老太太的例子。反正我就知道:某乡村一农户,家里培养出两个定居国外的儿子。他们拿着绿卡,挣着高薪,过着很滋润的西方生活。而他们的几个姐妹却仍在乡下过“土里刨食”的日子。同是一奶同胞,不见她们具有“外国人”身份的亲哥们,从自己的手指缝中,滴溜出来几点“恩赐”,来给予姐妹一丁点儿帮助的……人们不奢望他们对国家“有用”,起码对家庭能“有用”。可惜连这一点,他们都做不到……

            当然了,这仅是反面例子而已。大多数的学子们满怀家国情怀的,他们的学成之日,也是报效家国之时。

            我们经常听到来自青年一代的声音:争取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到底对谁“有用”,恐怕只有在若干年后,可见分晓的。

            但愿,还是不要出现:家里付出了血汗巨资,可人家出国“遛达”几年后,有成就的,竟然一头扎进老外的怀抱中,独自享受起来;没成就的,回来依旧是老样子。那等于把黄土镀了一层金,到头来里面还是黄土。如此为他一个人的人生“享受过程”,而让整个家庭为此付出,这样的代价也太高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土未必能成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c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