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统技击太极拳
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作者: 太极拳习练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7:14 被阅读0次

    (原文)“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现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姆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迂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动足后根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介绍)大家不要刻意引导能量按照此段文字描述的运行,习练出能量传簇了,能量自然而然就如此运行传簇,不会有第二个路径。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此段文字即写的对拉拔长,挺四梢与聚三心的对拉拔长,能量在周身传簇都是对拉拔长的结果。对拉拔长是在气圈中形成的环形能量传簇,能够生成与身体任何两点之间,而周身整体的内外会形成内缩与鼓涨的对拉拔长,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姆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迂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动足后根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从此句看来,陈式太极拳确实是双重了。从陈鑫先生的描述来看,两腿之劲汇于会阴而圆裆,则两腿之间没有虚实转换,能量归于丹田一处无处转换,也只能以外形动作引领丹田之气爆发了。此为由炮锤得来之弊端,使得阴阳转换不彻底也!此为双重则滞也!

    武禹襄先生假借王宗岳先生之名论拳,大概是想假借王宗岳先生之名说出“双重则滞”这句话吧!

    双重能够发出巨大的技击能量,所以陈氏太极拳技击能力是有的,但是还无法运用太极拳通的功夫。

     (原文)5、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耍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一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介绍)上下相随主要指能量传簇的上下相随,一气之起落的上下相随,能量传簇的上下相随带动外形动作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就是横向能量传簇的“上下相随”,生成于三心归聚、四梢挺齐。上下内外均对拉拔长,则“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由此句中可以推断出手足齐动的虚实转换,但虽然双重也可以生成阴阳转换,但是,滞啊!

    所以其后的杨、吴、武、孙各派太极拳,就全部放弃弓马步的双重了!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这就是真气鼓荡,周身就是能量鼓荡之体,如气球一样,受力出凹陷,则其他部位就凸出。

    “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这是高层次阶段,即人随拳走,是在领气。在习练会以心行气之前,不可这样,要根节逐节催到梢节,否则就是在领力,领力则就不能习练压缩旋转了。领气是内领,领的是能量传簇;而领力则是外形动作,领力则难免肌肉紧张发力。

    “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这就是双重的阴阳转换发滞的缘故,使得“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所以胳膊的动作非常大。如果是单重,则丹田集聚之气能够自然随两腿虚实转换,真气上下运行于手,则自然不会出现弓马步冲拳了。

    而杨、吴、武、孙各派太极拳则以单重的阴阳转换将胳膊、腿之动化为周身整体之阴阳转换,所以胳膊、腿动作极小,架子越来越小。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文字明确地告诉大家,太极拳练的是巨大的周身合一的能量和力量,不是松懈!

        (原文)6、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笋处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曰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斗笋,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介绍)这是习练方法,即一定要让身体去细细体会能量传簇,外五行反观内照,把自身能量传簇了解得通透,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的程度。自身达到这种程度,就能够外观敌人,虽未交手也知道敌人的能力。

    这就是太极拳为什么打得缓慢的原因。

    为什么前辈大师总在强调“神气贯串,绝不间断”,不就是在告诉大家不能像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每块肌肉各自为战,而是要周身整体统一动作吗,而周身整体统一动作的唯一方式就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只有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才能够形成一气。

    转关,即两式之间,改变能量传簇方向也。

    按照此段文字习练,细细体会能量传簇,就会至于神行之境界。

       (原文)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面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宿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介绍)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这就是对拉拔长之像。“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所以不要硬挺脖子。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顶劲的意义在于,顶劲是上下贯通之力传簇到百会的表象,意味着能量已经在周身骨骼只能传簇,上下贯通了!由此才能够显示出太极拳巨大的能量传簇。

    玉枕压缩、百会旋转生成神的能量,神的能量是脚底气的能量上行到百会所致。百会是下行压缩旋转能量的发起点,也是上下贯通之力的终结点,所以百会统领周身能量传簇,就是神领力。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此为河车运行上拉脊柱下吸涌泉的能量传簇,中间向带脉扩张,使带脉得气。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清浊二气,即上下行之能量传簇,对拉拔长身体。

    ��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n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