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driyMarrow (原创)
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zhì),通智,即智识。朝菌(jūn),菌类,自腐败的树木枝叶中而生,因朝发夕瘁,所以称之为朝菌。晦(huì),指夜晚。朔(shuò),指清晨。蟪(huì)蛄(gū),指寒蝉,夏天生而秋天死,所以说蟪蛄不知春秋。冥灵,指海龟。彭祖,古时的长寿者,传说活了八百年。
冥灵这段是说,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小的生命周期不及大的生命周期。这又是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请听好了,朝菌早上荣发而傍晚枯瘁,它根本不知道有早晚的循环交替。蟪蛄出生于夏天,而死亡于秋天,它根本不知道有春天与秋天的交替。这朝菌和蟪蛄就是典型的小生命周期的例子啊!楚国的南边有一种叫冥灵的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天、五百年为一个秋天,多么的仙风道骨。还有啊,上古之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天、八千年为一个秋天,这更是让人惊世骇俗啊!你彭祖只活个八百年,而现在却以长寿出名,众人都争相匹拟,以能达到彭祖这样的长寿,呵呵!难倒不为他们感到悲哀吗?他们的眼见是多么的短浅啊!
大椿大小之别开始在文中出现了,要逍遥,首先就得破除掉小的限制。前文所说的“之二虫又何知?”以及本段中说的“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就是局限于小知小年。庄周老头儿可真是不得了勒,说到底,“逍遥”这二字玩的是境界,心胸与眼见的广大才能从根子上破除小的束缚。然后才能破除自我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逍遥。所以说啊!我们生活在现代,不要以为科学技术很发达了,人类有很多的消遣方式了,就能逍遥快活。不是的,逍遥与心有关,与破除思想上的束缚有关,这些方面,在后面我们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得到。
原文: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也,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辨也。
汤,即商汤,我们儒家经常在嘴边挂起“尧舜禹汤”的商汤。棘(jí),殷商的贤人名。穷发,指不毛之地。羊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羊角解释为风名,盘旋的风,一种是将羊角解释为大鹏借风而飞盘旋而上的轨迹像羊角的形状,两种都解释得通,不影响文意的表达,而且羊角这个词也非常地形象,描绘出大鹏飞九万里高空的动态过程。仞(rèn),周朝人以七尺为一仞。蓬(péng)蒿(hāo),蓬草和蒿草,泛指草丛。
这段是说,汤与棘的问答对话中,有这么个说法:在那广漠的不毛之地的北边,有无边深不可测的海,是天然的池子啊!有条鱼,它的身体广大有数千里,没有谁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另外呢,有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脊背就好似泰山一样的庞大,翅膀就好似从天边垂下的云彩一样,借着扶摇的风势像羊角一样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隔绝开云气,背负着青天,然后谋求南徙,将至南海啊!斥泽上的小鴳鸟笑到说:“那大鹏将去到什么地方啊?我跳起来往上飞,不到几仞就飞下到地面了,翱翔在草丛之间,这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而那大鹏又将去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小境界和大境界的辨析了。
《逍遥游》文中,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开始,就一直在强调着“小大之辨”的观念,大境界必然比小境界要好,这个道理毋庸置疑。到此段,正式说出了“小大之辨”这四个字了,庄周老头可真是个作文高手啊!层层譬喻先不说出关键的词句,先让读者想个半天,而后再点出他的文眼。我们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多学学庄子的写作文法。
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知(zhì),即智字的通假字,解释为才智。行,德行、操行。比(bì),合、洽的意思,有解释为庇、荫的意思,但此处解释为比合、中和文意更顺畅。德,指德性,后天所形成的人的性格或性质,不能按我们今天的字面意思将它解释为品德,在庄子那个时代,德字还没有上升到伦理学的品德的概念程度的。征,即信、信任的意思,文中指取信于民的意思。宋荣子,宋国的贤人,关于宋荣子这个人的考证有相关的文献,在这里就不展开多讲了。劝,即进,更进一步更上一层的意思。内外之分,即所谓的物我之分,我为内、物为外,后文将再详解,在此就不赘述了。数数(shuò)然,汲汲的样子。列子,即列御寇,为春秋时代郑国的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泠然,轻妙的样子,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很洒脱一样的道理。致福者,指修德修身而取得福报的那些事。待,即依靠、依赖、有所凭借。天地之正,即是说天地之正气。六气,司马彪说“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辨,即变,变化的意思。
这段是说,所以啊(承接上文小大之辨),那些才智消耗在官职上、操行与一乡之人融洽、德性能取悦于国君而又能得到国民信任的人,他们自己看待自己也就是如此而已了(即是像斥鴳一样,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不知有大鹏之飞九万里)。但是呢,宋荣子这位大贤人很冷峻地笑那些像斥鴳一样的人。为什么笑呢?那是因为宋荣子他能够做到举世之人都夸赞他却不会感到奋勉和内心的涌动,同时举世之人都非议毁谤他却不感到沮丧和心灰意冷。他的内心安定于物我的分别,对于荣耀和耻辱能够有深刻的辨识。这样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啊!像宋荣子这样的人对于世俗的事务,没有去汲汲争取名利,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没有超然树立于天地之间(即暗涵尚未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的人顶多做个圣人而已)。列子能够驾御劲风而飞行,轻盈缥缈得不得了,飞行十五日后乃返回居所。像列子这样的人,对于修德修身而获得福报的事,没有去汲汲争取功利。这样虽然能够免除行走的困扰,但还是有他所依靠的事务啊!若能够乘着天地之正气,而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幻,那他们怎么还会有需要依靠的事物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列子这段话可以说是《逍遥游》整篇文章的高潮了,用高潮这个词,诸位读者朋友千万别介怪啊,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曲,它都有它高潮的部分,让人心血澎湃,大家就应该可以理解该段落的重要性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可不正是在暗喻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世俗普通之人吗?或许现在的大多数普通之人连这几点都还达不到哩。能做到知效一官或许就不错了吧,有个体面点的岗位,得个一官半职就以为得到了天大的荣誉,更将此荣誉看作自我的成就顶峰,那可真是太愚蠢啊,这样的人哪来真正的逍遥呢?所以呢,我们要为大不为小,第一呢,就是破除名利之心,就像宋荣子一样,叫做圣人无名。但是呢,这样还不够,破除名利之心外,能悠然于社会间,但他们虽然不为世俗所困,却执着于修身积德之事,以能获取更多的福报与更长的寿命。打个比方,就好比现在有好多人对社会事务不关心,但却钻头觅缝地养生、修道念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说到底还是一个词“贪生怕死”。这样的人,虽然能做到表面上看着洒脱了,但内心仍存在着很浓的焦虑与不安,还是与逍遥差着一大截呢。那要怎么做呢?所以接下来就是要破除功利之心,就像列子一样,不汲汲于致福者,叫做神人无功。因为他已经不再有“悦生恶死”的思想了,对于他而言一切都是很自然而然地了,有风我就御风而行,没风我就停下来看看风景,不执著于人间社会及大自然中的任何价值观念,自然而然地生活着,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他们,所以只能称他们为神人。那么,神人已经很逍遥了,是不是做到这样就已经达到顶点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神人还是有所依靠,有所限制,没风他就不能走了嘛。那么要怎么才能无待,也就是不需要凭借任何的事物呢?那就是乘天地的正气,驾御六气的变化,随心所欲游于无穷无尽的地方,这样的人那就是至人了,最高境界最高顶点的人了。要解释这个至人,我们先借用下一篇《齐物论》中的两句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只有与天地万物合一,才能做到无待,做个至人。当然了,这是心灵上的一个境界,我们还是要客观点,肉体上是实现不了的。
(下接续文)
(申明:文章内容除引用之外,为本人原创,受国家法律保护,如有转载或其他商业用途,请与本人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