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1997)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状况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分立的国民经济结合为一个范围的经济集团,使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有限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和相互利用的状态或过程。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二是以比较利益和出口商品专业化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银行控制资金的国际化货币流通为主要特征的。
但是,早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严格的限制。任何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或集团,其成员国必须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在地理上,一般也是相连或是相近的,因而一个集团只能限于同一地区的少数国家参与,而且往往仅限于几个发达国家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许多的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次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对西方的市场经济和竞争观念坚持否定的态度,一贯热衷于搞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造成了我国的国民经济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然而,当西方人充分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候,中国人民通过沉痛的反思,终于认识到:落后并不是社会主义,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是西方社会的“专利”。于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加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来。如今的全球经济已经打破了地理区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界限,正在日益把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卷入其中。我国参加全球经济,并不是与其他区域集团经济相抗衡,而是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从而迅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增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来考虑的。
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有着客观的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①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跨国银行控制的国际化货币流通,使受资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②由发达国家出面牵头,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地区经济集团和经济圈;③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转向自由经济,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中国会计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解放前,中国的会计工作十分落后,近代会计方法仅在政府机关、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外国在华企业以及少数规模较大的民族资本企业中推行。古老的中式簿记仍广为应用,推行现代会计方法的单位也是各行其是,没有全国统一的会计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一条前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在建国之初,中国的会计改革理所当然地借鉴了前苏联计划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统一了全国国营企业的会计制度和预算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改变了旧中国企业会计在方法上中、西并行,在会计业务处理上各自为政的混乱和落后现象。在以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会计也曾进行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但在实质上都没有多大的变化。
七十年代末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处在崩溃的边缘,我国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极度溃乏,人们的温饱得不到解决,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国家要向何处去,是要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还是要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是全方位参加全球经济的大循环,走向国际市场,还是固守自己的小天地,继续搞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在这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导致并暴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空前的大讨论带来了空前的思想观念的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内实行搞活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得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我国政府首先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并制定了优惠的经济政策,并为经济特区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外商在那里兴办三资企业,从此外国产业资本开始大量向经济特区涌入。后来,我国又在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相继批准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使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外商在中国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外商投资的行业由原来的医药、纺织、电子、日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开始向能源、交通、邮电、石油开采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方向发展。现在,上海浦东已成为世界上最为看好的投资场所,大批的跨国公司和许多著名的跨国银行在那里建厂和设立分支机构。外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输入,标志着中国已经步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轨道。
我国在大量吸收外国的资本和技术的同时,十分重视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外商在中国举办产业,无论是在生产管理,还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习惯按照国际惯例去做,这就使得我国原有的企业会计制度远远不能适应外商的要求。
三、我国会计改革的心路历程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我国的会计制度必须调整和改革。为了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从1985年开始,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草拟了《会计改革纲要》,提出了研究和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设想。并于当年颁布实施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个制度在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原则、科目设置、会计报表结构等方面基本上符合国际上通用作法。我国已经吸收了许多国际会计惯例,如采用“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平衡公式,在存货、应收账款和固定资产计算中首次尝试运用稳建原则等等。而在90年代初期颁布实施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中西方会计核算的差异给外商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个制度共分十七章,分别包括总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投入资本的核算,货币资金与往来款项的核算,存货的核算,长期投资与长期负债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核算,成本和费用的核算,销售和利润的核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查账,会计档案,解散与清算,附则等。这个制度与当时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会计制度在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共分两大部分,即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而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共分十七章;
(二)关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中是作为一个独立部分提出来的,而在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是在会计科目的总则当中出现的,且不够完整和具体;
(三)在会计报合资企业会计制度采用的是国际上通行的资面,中外债表、利润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及有关附表,而国营工业企业的会计报表采用的是资金平衡表、利润表、商品产品成本表、生产费用表等十多种会计报表;
(四)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方面,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科目基本上与西方财务会计相近或一致,而我国国营工业企业的科目设置则只符合我国的基本要求。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在理论和方法上确实比当时我国国营工业企业的会计制度前进了一大步。在1991年发布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会计制度改革的方向,将制度和实施会计准则,建立起会计准则统驭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作为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11月,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提出《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一基本准则(草案)》,1992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从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则进一步把国际会计惯例推广到我国一般企业。使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与此同时,我国又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我国“两则”的发布和实施,我国政府决定用三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建成以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内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欣喜的发现,中国的国民经济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成份由改革开放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现在发展成为包括私人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其他经济等九种经济成份,中国经济成份的复杂化,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极大地加快了中国会计改的步伐。使得我国的会计核算更加接近现行国际准则的普遍规定,具有国际水准。更可喜的是我国于1996年10月又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从此我国正式拉开了预算会计改革的序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会计改革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加稳健,更加有力。
如果说,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会计改革,那么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是加快了中国的会计改革。到目前为止,《企业会计准则》正在修改过程中,同时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相配套的具体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也在紧张的制定当中,近期内将会陆续出台。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建立,充分的借鉴了西方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保留了我国几十年来会计核算的成功经验,这对于规范我国境内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扩大和加强中国同其它国家的经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写于1997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