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对抗谬误(下):“我不喜欢”

作者: 格质艺术研究室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6:54 被阅读17次

    当我问很多学生“为什么学习绘画”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回答“因为我喜欢”。这时如果我追问“你喜欢绘画高于美食吗?”学生们则常常会陷入一片混乱;有人会进一步解释是因为绘画有本科文凭拿、而厨师没有,也有人会解释是因为绘画解决的是高层次的生活问题、而做饭解决的是低层次的生存问题……明显,大家对绘画的热爱也并不是那么纯粹。如果厨师在名校也有研究生课程的话,想必声称“喜欢美食”的人会比现在多很多。

    我并不是要试图证明“喜欢绘画是虚伪的”,而是想说明“喜欢”这个表层认识并非完全出于人们的自由意志。隐藏在“喜欢”背后的深层认识通常会掺杂着很多缺乏根据的社会习惯甚至个人偏见(生物学家会认为还有激素与DNA的参与),而这些当然是不能够成为我们行动的充分理由的。

    根据个人好恶对事情进行片面判断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影响偏误”。影响偏误广泛地存在于很多美术初学者的身上。比如当我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logo给学生讲解图形设计的原理时,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喜欢粉色,太艳俗”;而当我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logo讲解时,学生又反映“我不喜欢里约,治安不好”。有的说“老师,我不喜欢做运动会的logo,我喜欢做咖啡店的logo”,或者干脆“我不喜欢做logo,老师咱们画卡通小人吧”……当然,作为另一层意义上的美术初学者,家长在这方面的表现也绝对称不上优秀。比如我反复接到过家长的投诉,认为自己家孩子的作品“太幼稚、缺乏深度”,“太黑暗、不正能量”,“太平庸、没有表现力”,“太浮躁、缺乏思想”。甚至有的家长会提出“我不喜欢绘画,太脏,让孩子学平面设计更干净一些”这种另类观点。

    如果做一件事的先决条件是要喜欢它的全部,那么读鲁迅的文章就必须得爱吃臭豆腐蘸辣酱吗?这个世界上到底又有多少能让人彻头彻尾喜欢的事物呢?

    如果学习带给学生的痛苦甚于伤病,“快乐教育”算是解药吗?

    不可否认,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爱好,有些人宁愿读简·奥斯汀也不愿意读鲁迅,嫌“人血馒头”太恐怖、要换上英式红茶压压惊……作为爱好来讲这些倒都还好。但是作为专业甚至事业的话,人们就不能延续这种自我满足了,而是要做好随时面对痛苦的准备,享受战胜痛苦的过程——那是不是反过来说,越挑战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越能接近成功的终极快乐呢?这种“良药苦口”、“好事多磨”说法虽然能够让人在面对挫折时有继续坚持的浪漫主义理由,但其本质却是不愿正视并接受痛苦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客观规律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快乐教育”或“吃苦教育”的理念都不必然导向成功的结局。希望各位读者在做任何事时不要被自己的情绪蒙蔽双眼,从而离我们本应得知的真相越来越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1 对抗谬误(下):“我不喜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kp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