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我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焦虑。
如果你也同样感到焦虑和困惑,不妨看看这本书吧。
这是一本很干货的书,解剖人的大脑机制,打破人的思维定势,给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改变自我的方法论。不得不说,作者的每一个点都精准地踩在现代人的焦虑上,和当下完美契合。
至少槐尘就是一边读一边中枪的(哭)。
这就是周岭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嗯,书名相当坦率)
但是我真的非常非常遗憾我没能在高考之前看过这本书。
书中,有一些观点把我原有的认识摁在地上摩擦,有一些观点却又精确卡点,同我不谋而合。
我想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在我看来很有价值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吧。
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这要从人的生理基础说起。
随着进化,人脑先后形成三部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本能脑,顾名思义掌管原始本能反应。
情绪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而进化出来的,比如害怕情绪可以远离危险。
理智脑,让我们创造出语言、艺术、科技、文明。
其中,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被生存压力塑造成了目光短浅、及时满足的天性,而又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主导着大脑的决策,这也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指代目光短浅和及时满足更为贴切。
那么何为焦虑?
作者指出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而这两条原因恰恰符合避难趋易和及时满足的特点。
因此说,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那么如何克服焦虑呢?
作者指出要保持耐心。别担心,这并仅仅不是“要保持耐心”这样正确的废话,作者对耐心的观点也颇有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标的结果
那些年,我们一起误解过的耐心——
什么是耐心?大部分人们的理解普遍倾向于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总之就是用意志力去对抗——如果做不到,只能说明自己意志力不强。
有没有中枪?
作者认为这一理解实在是过于肤浅,而正是这样错误的理解让人们一直在痛苦中挣扎。
其实,缺乏耐心依然可以从大脑生理结构中寻找依据——避难趋易和及时满足显然与耐心背道而驰。
所以培养耐心要从接受自己缺乏耐心这一事实开始。
然后就是如小标题所言的——培养长远目光。
如何培养长远目光?那么先让我来介绍四个基本规律吧。
1.复利曲线——爱因斯坦眼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2.舒适区边缘
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3.成长权重对比
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4.学习的平台期
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再让我们回归问题——如何培养长远目光、保持耐心?
——认识规律,增加知识。
当你了解复利曲线,你就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前期大量投入而收获很少的现状,你会更耐心地等待拐点后的飞跃。
当你了解舒适区边缘,你就不会一味在简单题上找优越感,也不会过分执着于难题浪费时间。
当你了解成长权重对比,你就不会只知道机械刷题,而会主动去反思和改变。
当你了解学习的平台期,你就不会为自己成绩的波动而过分不安,你会知道这是遇见下一个上升期的必然过程而继续努力。
当你了解规律,你就能够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当下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那些必然的挫折,你会更平和而有耐心地坚持下去,因为你看得见这条路的远方那个优秀的自己。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诱惑是保持耐心、克服焦虑的最大绊脚石。
作者对此也给出了方法论。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以舒适感作为基本属性的诱惑无疑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最爱。
完全放弃诱惑无异于和大脑主控区直接硬刚,你猜猜你会赢吗?
更为聪明的方法是派出你的理智脑去和本能脑、情绪脑沟通,去游说它们延迟享受,先干正事,将享受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的成就感之上,形成一种奖励机制,这样的享受无疑是踏实而放松的,也更加尽兴。
那么如何沟通呢?
关键在于争取暂停的时间。
某音等等短视频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就在于其播放的连续性,一个接一个,完全不给你停下来思考的时间,形成了本能脑和情绪脑享受快感的惯性,本就弱小的理智脑自然是被压迫的毫无存在感。
而一旦当你被迫停下,抬头一看过了1个小时,愧疚感空虚感顿时充斥内心,这种感受恰恰就是理智脑在发挥作用。
它利用暂停享受快感的时间进行思考,得出了刚才一个小时毫无意义的结论,自然让你心里没法好受了。
而你要做的就是将暂停的时间控制在享乐之前。
比如早上起来就想摸手机,你不用大声斥责告诉自己不可以,这容易激起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反抗,你不如对自己说——先等等,再想想。
如此争取理智脑主场的时间,再用“总归玩的到的,先背几个单词再玩也不迟,而且还会更有成就感。”这样的话去说服本能脑和情绪脑,那么成功的机率便会大大提高。
长期下来,相信本能脑和情绪脑也会更加喜欢这种建立在成就感之上的快感。
不过,最最高级的策略还不是这个,而是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完成任务本身的乐趣并上瘾。
简单说,就是把学习或者研究或者运动等等一切你所要干的“正事”当成一种娱乐。
这种当然都是大佬级别的,就像那些沉迷研究而废寝忘食的科学家,抑或是我们身边那种“学累了就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翻译成英文玩 ”的神仙。
嗯,希望大家都是小神仙。
- End -
哈喽~这里是热爱文字的十八岁女孩槐尘
祝遇见我的文字的有缘人
早安/午安/晚安~\^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