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与现在的年味,时过境迁,个中的滋味不尽相同,不是过来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兴致就在拜年中
那时经济很不活跃,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多,农民口袋里的钱就很少,那到孩子们手上的零壳子都没几分的,想买本图书(小人书)也买不起。过年,孩子们去给长辈们拜年,可以得到压岁钱,就像今天的,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当然那时想去长辈家拜年,还有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所以,孩儿望过年,兴致都在拜年中。
初一,按照父母的吩咐,我们小孩作为大人的情感使者,要先拜队上有爷爷辈长者,这是年年要拜的。还要拜与父母去年有过误会的长辈,这是当队长的父亲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挑换旧符"。哟,走出家门,见到各家各户的门口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有的两扇大门上还贴了喜气洋洋有福字的胖娃娃,农具间都贴有“五谷丰登”、猪栏上贴上了“六畜兴旺"的红对联,新年真是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我和大妹按照父母亲的吩咐,先从带过我的孤寡老人曾婆婆拜起,再礼节性的拜完队上几位长老和几个社员群众后,这就该到队上的陈伯伯家拜年了,陈伯伯是公社信用社主任,伯妈姓刘是大队妇女主任,他家还有爷爷奶奶俩佬健在,平时对我们家很照顾的,这是我年年想拜年的。进得堂屋,我就马上双膝跪地,嘴里喊着爷爷奶奶拜年,这时伯妈会马上扶我起来,并让我在她火坑边坐下烤火。大妹也学我的样子行完拜年礼,来到火坑旁,这时茶呀瓜子呀糖啊都端上来了,留着我们和其他客人一起吃饭是免不了的,这也是我奢望的。不一会一桌子菜就摆好了,鸡鸭鱼这都有,还有我家没有的砂罐煨腊猪蹄,炒腊猪肝、腊猪心等。特别是那腊猪蹄好吃得不得了,那皮吃到嘴里软软的还粘嘴皮,暗红色一砣一砣的瘦肉吃到嘴里不仅是香喷喷的、还回味悠长的,这砂罐煨腊猪蹄真是人间美食,后来一直没有吃到过这种美味。有时吃到炖腊猪脚,与那时砂罐在火坑里煨的味道不在一个档次。吃罢中饭我和大妹就起身回家,这时伯妈就马上追上来给我们压岁钱,大妹就十张连号新的一角的纸票,我就是十张连号二角的纸票,拿着这新新的钱,我和大妹喜得合不拢嘴,连蹦带跳的跑回了家。
初二,父亲就带我去给他的三个舅舅和一个叔叔拜年,母亲就带着妺妹们在家待客。那时天气与现在有所不同,我们湘北地区冬天要下几场大雪,多数春节都是漫天雪舞。有一年,过年下大雪,父亲带我去澧县九垸公社他叔叔家拜年,五十多里的雪路,中间还要过三次河,到天黑才赶到叔爷爷家,拜年的礼品就是一斤黑糖包和半斤雪枣包,真是人到人情到。
俗话说,有心拜年十五不迟,这拜年有时真的要拜到正月十五边上,我母亲那边亲戚多,我外公也还健在,我又是长子,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我父亲或是母亲出去拜年都少不了我。正月十多天我吃尽了各种美食,一角二角或五角的也收了不少的压岁钱,多数的都是母亲收走了,最多留给我能买一二本图书的钱。
热闹还是舞狮子
正月初一开始,乡间闹年拜年的文娱活动有很多,有打渔鼓筒的、打三棒鼓的、唱地花鼓的、踩竹马的、舞龙、舞狮子的。一拨接一拨的,坐在屋里是应接不暇。一般打渔鼓和打三棒鼓就给五分和一角钱,玩竹马马和唱地花鼓就给五角钱,舞龙、舞狮子给一块钱,我们家这方面开支不多,正月初多数天都是关门拜年去了。
那时乡村缺少文艺生活,没有电视看,过年有了这些活动,给乡村带来浓浓的节日气氛。我那时最喜欢的是看舞狮子的,欢快的锣鼓声一响,黄黄的瞪着两只大大眼睛张着一张大嘴的狮子就到了家门口。哟,幼儿时还真有害怕,急忙躲在大人的身后,这狮子要先在门口玩一会儿,要给两边的大门上完红(贴上小红布条儿),再进到堂屋表演,向前向左向右向上的动作做完后,就给堂屋上面的毛主席画像上红,再给大人小孩上红,再后退到门口转身出去,大人马上拿出钱给领队的,舞完这家马上到了下一家。
这舞狮子是民间有点本事的人才敢带的,训练一群玩狮子的人要花很长时间,遇到有钱人家,他事先搭梯子在屋梁上挂个红包,好几米高的,这下就看几个舞狮子的人本事了,有真本事的狮队,人堆人几下就拿下来了,屋里一下掌声四起。不妥的,不敢接这个榜,舞几下就退走了。
有时两个狮队碰在一起了,还要比试比试。我外公在民国时是玩狮子的高手,有点过硬的功夫。有一年拜年,我在外公家见到了两队狮子比武的场景。两队狮子碰到了王老前辈家了,只好在一起玩,先在屋里玩,后在门口的操坪里玩,接着还要比试武术。哟,那飞桌子最为精彩,一张方桌、两张方桌,有的师傅可以一下飞过四张大方桌,真是历害。
过年小朋友在一起放鞭炮,用铁波嵌钱(赌钱)也是很有趣的。
哎,一晃就几十年过去了,儿时浓浓的年味已渐行渐远,只有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