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

作者: 桦甸1388徐玲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22:53 被阅读2次

    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我认为就是让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何让学生能愉快的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转变。我们认识到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就需要发展主体,尊重主体,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本人粗浅的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 设情境,让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兴趣盎然的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从而不知不觉的爱上初中历史课。如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发生了哪些事呢?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走进了本课的学习。

    二、改变教法,让学生乐于动手动脑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如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它所起到的作用,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解,学生是无法完全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的,这时老师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时一名“导游”,作为“导游”应该向游客介绍哪些呢?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自己去了解“丝绸之路”所经过的路线,它的沿途有哪些重要的景点,以及在当时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学生就会对“丝绸之路”的路线印象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每课特点,多采用一些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 法,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

    三、改变作业布置思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现其主体性

    传统的历史作业的布置一般都是让学生做一些死记硬背的作业,让学生去记住一些知识要点,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等等,学生在做这些作业的时候,如果记住的同学会感到洋洋得意,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如果记不住的同学就会感到懊恼、沮丧,会感到学习历史太难了,因此也会厌倦学习历史的。那么我们在作业布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一是通过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如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学生通过快速抢答、或以开火车的形式来回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二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参与的练习,如学生在学习了《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这课后,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丝绸之路”的路线,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起到了巩固本课内容的作用。三是设计一些能发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潜能的练习,如在学习了《宋朝的社会生活》这课后,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是一位北宋时期的人,你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用日记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就能积极的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lw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