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一般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我个人的偏执理解是实现自身梦想的过程就是三观的体现。
日更挑战之培养三观志不强者则智不达,行不果,凡成大事者必有大志。
世界观可以定义成我们的理想,而每个人的理想目标受个人的成长经历限制。纵观古今,但凡成大事者,必有远大志向。经历的越多,见到的世界越大,形成远大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比方说,有两个小孩小时候家里比较穷,都度过了一段饥饿的时光,其中一个只在当地生活成长,见到的穷人较多,而另一个却有机会出国游历,因此也见到更多的难民。受限于两个人的成长经历,第一个人的目标可能就是养活自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即打工致富,积累财产。第二个人在见识到各种肤色各个地域的难民后,目标可能就变成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饭,即商人或者水稻研究员等等。这就是受限成长环境和经历而形成的世界观。
人生观理解成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在奋斗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失败后,面临问题时所处的态度即是人生观的一种体现,如宠辱不惊或患得患失的心情。价值观即是实现人生观所附带的产物,如第一人的目标是实现个人的小康,那么实现梦想所体现出的价值即是小康水平;如第二人的目标是实现天下人的共同温饱,那么实现梦想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可能就是富可敌国或研制了类似“杂交水稻”等优良农产品。
综合说来,人的三观便是实现自我目标(理想)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此刻你还没有理想,不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和价值,那么不妨在心里多问问自己,我喜欢做什么?我会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日更挑战之培养三观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古人对三观之教自幼便始,不信就请先看这篇《朱子家训》,自小便从尊长敬贤开始,饱读诗书礼仪形成良好的三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不谙世事,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
正是如此,长大后进入多彩的社会后,腐败的宫廷糜烂的社会仍无法动摇他们的本心,凭着一腔热血和正气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解救这个本已岌岌可危的国家,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都是拥有正确三观的结果。
由此可见,培养正确的三观自幼开始便不可懈怠,从“三字经”的首孝悌、次见闻开始,尊师敬贤;学习《增广贤文》学做人之道,读《琼林幼学》而行走天下,学四书五经明礼仪和长学识,古之经典不可不读。与其待成年后怒骂其不孝,倒不如自幼教习经典使其明理。
世界变化太快,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材,但不孝子啃老族依然不少,而其中不乏高等学历之人,或许不是书读得太多,而是经典读得太少!
日更挑战之培养三观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家国,岂计身安。
这是我最喜欢的几句话之一,正是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才有了伯夷、叔齐不受周朝封赏,而隐居山林挖掘野菜而食,正是有心存家国不计身安的贤人高士,才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身赴国难的民族英雄,才有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来唤醒国人抗争的君子。吾辈身兼重任更当自强不息,拥有正确的三观却是奋斗的首要条件。
居里夫人一位举世闻名的人物,不为名利所累,一生获得奖项无数,一天她的朋友来她家里坐客,发现她的孩子正拿着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便对居里夫人说道:“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多么的荣耀,你怎么能把这么贵重的东西给孩子玩?”居里夫人答道:“我是想让孩子明白荣誉如同玩具一般,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一事无成。”
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一个适宜的环境学习生活,居里夫人这种视荣誉如同玩具一般的做法,无疑不影响着她的子女。为国为家为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位有道德有理想的标榜人物。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网友评论
文章古风雅韵,后面突然出现了居里夫人貌似有点小出境,其实中国古人也有有很多模范价值观的人选啦~
深有同感。